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清中叶琉球官话课本使役与被动范畴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7-12-17 00:30

  本文关键词:清中叶琉球官话课本使役与被动范畴的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琉球官话课本 使役 被动


【摘要】:清中叶琉球官话系列课本中使役与被动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关系:表使役范畴的下位范畴容任类使役的"给"兼表被动,而表使役范畴的另一下位范畴致令类使役的"叫"则不表被动。同时,在具有南方方言特征的语料和现代南方方言中,给予动词兼表容任类使役及被动,但却不表致令类使役。琉球官话课本与具有南方方言特征的语料和现代南方方言在使役与被动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一致性,而与北方方言特征的语料和现代北方方言使用同一个标记表示使役、被动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并解释了现代汉语使役范畴下位范畴容任类使役与被动范畴的密切关系。
【作者单位】: 北京华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琉球官话系列课本语法研究”(项目编号:07BYY046) 中山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逸仙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编号:11100-3126200)的资助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o引言我f]研究的琉球官话课本是清朝时期琉球国人学习汉语官话的课本,主要作于18世纪,包括日i天理大学藏本《官话问答便语》(简称《官》)、《白姓官话》(简称《白》)、琉球写本《人中画》(简称琉本《人》)、《学官话》(简称《学》)?。经考证,《官》、《白》、《学》的年代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崇兴;石毓智;;被动标记“叫”语法化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J];古汉语研究;2006年03期

2 项开喜;;使成兼表被动现象的多角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3 刘永耕;使令类动词和致使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濑户口律子;李炜;;琉球官话课本编写年代考证[J];中国语文;2004年01期

5 李炜;濑户口律子;;琉球官话课本中表使役、被动义的“给”[J];中国语文;2007年02期

6 朴乡兰;;汉语“教/叫”字句从使役到被动的演变[J];语言科学;2011年06期

7 李炜;清中叶以来使役“给”的历时考察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全真;;《白姓官话》所记录的南京方言及山东方言现象发微[J];长江学术;2009年02期

2 张云峰;;近代汉语介词研究六十年[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李宇明;陈前瑞;;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J];方言;2005年04期

4 曾庆安;;新化方言被动标记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王琳;;清中叶琉球官话的反复问句研究[J];汉语学报;2010年03期

6 李丹丹;李炜;;琉球官话课本的“官话”性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7 李丹丹;;清代翻译、改编的汉语口语课本类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01期

8 郑丽;;古汉语假设连词“使”的来源及虚化过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张生汉;刘永华;;清中叶北方方言的予词句演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雷冬平;;江西安福话的“准”字被动句——兼论使役动词表被动的动因[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金海月;朝汉致使范畴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魏红;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向颖;基于致使范畴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文佳;外国留学生兼语句习得研究及偏误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4 刘庆;“X就是了”格式及其英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长虹;现代汉语“使”、“令”、“让”字句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于正安;《荀子》动词语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永华;《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中的“与”和“给”[D];河南大学;2004年

8 赵小东;《世说新语》兼语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柯航;“把……给VP”句式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姚肖莺;汉语三种致使句的致使性等级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邓守信;廖秋忠;;汉语使成式的语义[J];国外语言学;1991年03期

2 李崇兴;石毓智;;被动标记“叫”语法化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J];古汉语研究;2006年03期

3 张虹倩;;也论“教”的使役和被动之间的转换[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4 李炜;加强处置/被动语势的助词“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5 项开喜;;“制止”与“防止”:“别+VP”格式的句式语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6 项开喜;汉语的双施力结构式[J];语言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朴乡兰;近代汉语表使役与表被动的“教/叫”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年04期

2 陆庆和;;“接受”和“施予”——也谈被动句的不同类别[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3 张霁;;贵阳方言被动标记“着”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1期

4 何亮;;方言中“等”字表被动的成因探析[J];语言科学;2005年01期

5 张为;一种常被忽略的被动句[J];语文学刊;1982年04期

6 许仰民;论《水浒全传》的被动句[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7 赵清永;对被动句的再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8 张国云;试析维吾尔语被动句在汉语中的表达形式[J];语言与翻译;2000年02期

9 王玉彪;试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吕景先;古汉语的被动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谢百中;;南方方言中的古语词遗存例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黄晓兵;池田尚志;;日中机器翻译中的使役句及使役被动句的处理方法[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6 王玉婷;;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瑶;;从徽语看中古开合分韵的一等韵[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曾性初;;中国语文的特征与学习[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9 吴秀英;;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5.12四川地震后灾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报道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坤坤;;翻译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探索[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磊;南方方言 真有文字表达瓶颈?[N];文汇报;2008年

2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邱振刚;方言类节目应否“削足适履”[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周洁;你讲普通话了吗?[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5 郁洪千;每周一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景德祥;从“默克尔”谈起——小议德语人名的音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柳霞;中国古代的“普通话”[N];光明日报;2006年

8 全国政协委员 杨春霞;推广普通话工作不能放松[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记者 陶小爱 实习生 鞠文霞;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在长沙开幕[N];湖南日报;2004年

10 杜永道;怎样正确看待影视剧中的方言[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朴乡兰;近代汉语表使役与表被动的“教/叫”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4 金御真;汉语被动表示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郑伟;太湖片吴语音韵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边成妍;韩中两国本科基础汉语教材语法项目编写比较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刚;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王家年;汉语vP的优选句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芳;泰汉被动句比较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春凤;佛传经被动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畅;英、日、汉被动句对比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4 孙恩姬;英日朝汉使役句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梁彬;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铁红;汉日被动句对应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姜丹;中韩被动句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张灵韵;关于《太阳》中被动句翻译的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钟佩玲;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车纯莲;对日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98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98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3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