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隐喻的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功能
本文关键词:浅议隐喻的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功能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2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体现的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隐喻的语言修辞功能与社会修辞功能两个角度对隐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对隐喻修辞功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前言隐喻性的语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著名修辞学者亚里斯多德曾在其著作《修辞学》中对隐喻“对比论”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认为隐喻也属于修辞学的一部分。著名学者莱考夫则认为隐喻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瑞;;从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的结合解读流行语“被××”结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郭滨;;语法隐喻·语法符号隐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邹湘西;;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4 鞠晶;;对隐喻在话语建构与理解中作用的认知阐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赵庆;;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蕊;闫林琼;;认知语义学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中);2012年02期
2 施春宏;;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J];当代修辞学;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倩;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艳红;英汉语篇连贯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朱芸芝;传播与文化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海燕;;现代汉语语法隐喻研究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3期
2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鞠晶;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修辞中的表达与接受[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郭滨,易仲良;英语动词现在时态的认知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王亚平,万雪琴;解读英语委婉语之交际功能[J];江西教育;2004年06期
6 高波;;语法隐喻的认知识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7 何伟;;语法隐喻:形式变体和意义变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曾蕾;;从语法隐喻视角看学术语篇中的“投射”[J];外语学刊;2007年03期
9 贾志高,程杰;论隐喻互动论和认知互动论的统一[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王文斌;;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汝为;突破藩篱 打通畛域——谈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的相济互补[J];修辞学习;1996年01期
2 钟蕊;;解码“门”的空间修辞[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S1期
3 胡小宁;评改一篇短文[J];阅读与写作;1995年01期
4 申屠菁;试论语言修辞研究的三位一体取向[J];语文研究;1995年02期
5 范琳;;试析学报投稿中的语言修辞问题[J];肇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开设“修辞论坛”专栏[J];修辞学习;2009年06期
7 束定芳;论隐喻的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功能[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何锐;;诗歌中的隐喻结构及其功能[J];诗刊;1991年09期
9 蒋静;浅谈汉语语音修辞[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谭汝为;;语言修辞“博客”(四则)[J];修辞学习;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汝为;;修辞研究与“博客”牵手[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2 张会森;;言语体裁学——当代新显学[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汝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修辞”成为学术焦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钰;通感的多角度立体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张晓鹭;跨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翻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3 孟凡云;现代汉语体育类词语的语言修辞阐释[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斌;隐喻的现代审美文化意义探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孙毅;论语境对隐喻理解机制的指针作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6 房珊珊;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的修辞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景环;王小波《黄金时代》的语言修辞艺术[D];天津大学;2012年
8 伊英莉;语境对隐喻的解释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9 蒋浚浚;突降的语言特点及其语用功能分析[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李艳;《金锁记》中“人生”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07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0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