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贵州民族情歌中的比兴运用初探

发布时间:2017-12-20 06:15

  本文关键词:贵州民族情歌中的比兴运用初探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 情歌 比兴 生命共感


【摘要】:比兴是我国诗歌中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情歌中表情达意的最有效手法,贵州境内的不同民族在情歌中都大量使用。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各民族尽管语系不同,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却有着极大的一致性。这一致性源于生命的共感。
【作者单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268;H15
【正文快照】: 比兴是我国诗歌中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说法不尽相同,但多数采用朱熹的说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1](P1、3、4)一般认为,赋比兴始见于《诗经》。此后,赋比兴一直为历代文人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桂宣;侗族《玩山歌》浅议[J];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03期

2 黎明轩;;彝族情歌二首[J];山花;197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师霞;;《诗经·载驰》诗意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尚永亮;;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弃子逐臣之作——《小弁》作者及本事平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田志勇;叶少飞;;“西楚霸王”名号考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王启敏;;论《新序》、《说苑》材料加工的特点——以引《诗》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飚;“人”的觉醒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挑战——论龚自珍文学思想的近代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杨博;;《诗经》中“比”“兴”分类的诠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陈惠娟;;《诗经》美学二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马思健;;《诗经》中的流行音乐元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刘莹莹;;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情”的抒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娟;木斋;;从记录功能和叙事手法看《诗经》的散文性[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鄂启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赋、比、兴探微[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3 潘国强;;水族音乐创作与研究[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4 陈培湛;;新时期中国电影民俗意象描写的启示[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邓程;;新诗与传统和语言的复杂关系——兼对郑敏先生的回应[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黎;王维诗歌三家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7 李冬英;《尔雅》普通语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魁星;元末明初浙东文人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衍军;诗可以群[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姗;宋代屈原批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晓丹;方玉润《诗经原始》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倩影;春秋战国时期的中下层妇女地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蒋宏;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范亚栋;“前四史”对诗赋歌谣的采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守艳;朱熹《诗集传》训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蒋胜波;《诗经》农祭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田田;论唐诗中的风雨意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兴爱;《诗经·邶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伯卿;《诗经》比兴探源[J];中国韵文学刊;1997年01期

2 白晓东;李璐;;语言与文字之华:“隐喻”·“比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马强;丁丽娟;于洪志;;仓央嘉措情歌声学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王铁民;比兴式排比发微[J];修辞学习;1994年01期

5 胡春燕;鲜为人知的民族[J];世界中学生文摘;2005年06期

6 激浪·阿布都拉;建议严格区分和正确使用“民族、少数民族、某民族”三个不同概念[J];语言与翻译;1995年03期

7 周泓;我国对民族概念的使用、认识和确定[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 阮西湖;民族,还是"族群"?——释ethnic group术语的涵义[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4年04期

9 ;我爱唐装[J];少年文摘;2004年03期

10 В.А.Истрин ,杜松寿;文字的发展(三)[J];语文建设;196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西湖;;再谈民族一词以及相关术语的翻译问题[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韩红;;“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之比较考察[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杨阳;姚广宜;;从古代判词语言运用看民族贵和心态[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元鹿;;纳西东巴文计数习俗中所见的原始思维[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5 曹沂华;;浅论汉语外来词的类型、发展及规范[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徐文堪;;略论汉藏语言与民族的起源及迁徙[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7 蔡武璋;;闽南文化与台湾闽南谚语[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沈健;;我国双语教学的跨文化冲突背景[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史秀菊;;浅谈文化心理与交际得体性的关系[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10 郭莉;;浅析谚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教学助理 邵丽霞;用民族的记忆辅助教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记者 次仁罗布;第十一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在拉萨召开[N];西藏日报;2005年

3 许曦明;苦涩译果的反思[N];文艺报;2005年

4 刘会然;保卫汉语[N];云南日报;2004年

5 陈光磊;像敬爱母亲那样,,敬爱我们的母语[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林金芳;冷落母语与“邯郸学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王珏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博士后;中国话与通天塔[N];东方早报;2007年

8 锦秀文 (江苏 市民);呼吁北京土话“申遗”折射的隐忧[N];华夏时报;2007年

9 邹万银;蒙文字之一八思巴文字[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10 秦晖;现代公民如何弘扬“汉语文化”?[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岿;中国突厥语族诸民族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3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刘国辉;英汉请求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美兰;人名用汉字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2 文林;语言的发现[D];四川大学;2007年

3 郭云龙;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学前双语文教学中强化汉语文教学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马红湘;语言文化空缺与翻译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黄凌翅;可译性及其限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彭丽君;民族语言意识与跨文化交际[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花拉;关于新时期蒙古文小说翻译中的文化学问题[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王娟;试论语言对文化的反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洪晓静;从文化词语看文化因素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之影响[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胡海波;汉语情歌歌词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语域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11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11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4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