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中古译经看汉语目的连词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17-12-20 15:17

  本文关键词:从中古译经看汉语目的连词形成机制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古译经 汉语目的连词 介词 语法化


【摘要】:通过中古译经为基本材料,讨论汉语目的连词的来源和形成途径,可以看出,汉语目的连词来自引进行为工具凭借的介词,其形成机制是介词宾语省略(隐含)导致目的连词形成。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目的复句在汉语复句系统中本身是一个比较小的次类,对于目的关系的认定往往要通过目的关联词、尤其是目的连词。据此前的研究,研究者提及的上古汉语目的连词主要有“以”和“用”,中古汉语目的连词主要有“以”、“用”、“持”、“持用”、“而以”、“而用”、“以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2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年01期

3 俞理明,谭代龙;共时材料中的历时分析——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看汉语词汇的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赵大明;;《左传》中率领义“以”的语法化程度[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臧永红;;矛盾修饰法基于常规关系的语用推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蒋美丰;;充分把握原文 有效落实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9 严芳;;浅谈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赵杰;郭九林;;从认知角度谈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杜衡;李林霞;;技术特征团和外延比较法——对修改超范围的判断方法小议[A];专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4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王艳频;;串词在“说新闻”语篇中的衔接特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严春美;郭熙铜;陈晓东;;基于电子病历的智能诊断系统研究[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陆丙甫;;全球化和汉语的优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2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年01期

3 胡安顺;“以”的“率领”、“执拿”意义及其动词性质[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4 陈保亚;论语言研究的泛时观念[J];思想战线;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盘笋;;介词宾语的特殊情况[J];初中生之友;2002年Z6期

2 王颖;谈谈英语介词的宾语[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王明亮;;介词宾语种种[J];中学生英语读写(高中版);2002年01期

4 李冠华;一类不能充当介词宾语的处所词[J];汉语学习;1984年05期

5 綦战朝;名词性从句前介词的省略与使用[J];大学英语;1991年03期

6 孟伟根;;浅谈英语中的双面动词[J];英语知识;1994年04期

7 谭国庆;;介词的特殊宾语[J];中学英语园地(高二版);2002年22期

8 邵伟国;论英语介词宾语的被动转换[J];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钟美云;;小议介词by与V-ing形式之用法[J];中学英语之友(初三版);2008年07期

10 严礼婵;;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介词的用法[J];考试(教研);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涿州市第二中学 郄跃武;浅谈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美妍;先秦两汉特指式反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然;现代汉语叙事语篇中NP的省略[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2 张琦;“X+之间”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周蓉;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层级性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小平;中国学习者英语关系从句理解与产出难度顺序[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洪焕;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文言虚词“之”的回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常香阁;高中生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孙丽娜;语言迁移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关系从句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8 张秀娟;英汉科技文本中主语的翻译[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9 高晓玲;儿童语言中的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袁园;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12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12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