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概念化经验”的符号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7-12-26 21:49

  本文关键词:“概念化经验”的符号学阐释 出处:《北方论丛》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麦克道威尔 概念性能力 经验 符号学


【摘要】:麦克道威尔的"概念化经验"是对康德先验哲学的一种改造,概念性能力在感受性中的自发运用才使经验得以形成。概念与概念性能力的区分具有符号学上的意义,语言不等于语词的集合,语言的真正性质是一种差别或对立的能力,概念性能力在此意义上跟语言类似。符号学的差异理论能够有效地阐释概念性能力的无界性、自发性等。
[Abstract]:Mcdowell's "conceptual experience" is a transformation of Kant's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and the spontaneous use of conceptual ability in sensibility makes experience form.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ncept and conceptual ability is semiotics. Language is not equal to the collection of words. The real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kind of difference or antagonistic ability. Conceptual ability is similar to language in this sense. The difference theory of semiotics can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unbounded ability and spontaneity of conceptual abilit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2BS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SWU130925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
【正文快照】: 一麦克道威尔认为,经验不是单纯的感受性(receptiv-ity)———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感受到任何单纯的感受性,“经验就是发挥作用的感受性”。[1](p.27)人们平时所言的“感受”与经验没有多少不同,为了精确地把握经验,麦克道威尔区分了感受性与经验,并思考在经验中感受性为何能发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孙显元;;中共两大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命名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惠嘉;户晓辉;;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徐福坤;;从汉字的应用看汉字的性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6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8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解晓旭;《常谈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Patricia C.Arkin ,郑伟波;论功能语言学理论集大成者米歇尔·A·K 韩礼德的语言观[J];语言与翻译;1992年04期

2 杨信彰;评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3 翟丽霞;当代符号学理论溯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王金安;符号学与跨文化交际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5 鲁玉玲;谈朱莉亚·克莉丝蒂娃的符号学理论[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6 翟丽霞,梁爱民;解读现代符号学的三大理论来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

7 吴晶;社会符号学在翻译中的应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陈辉;符号学视角中的颜色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12期

9 李鹂;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符号[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曹进,靳琰;跨文化交际的符号学诠释[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谐音双关的符号学阐释[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易绵竹;;构筑通用语义码模式的符号学基础[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郭鸿;;对符号学的回顾和展望—论符号学的性质、范围和方法[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胡壮麟;;计算(机)符号学[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卢巧丹;;从符号学角度看翻译对等[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王治江;;我国传统翻译标准的符号学探讨[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文旭;;隐喻的符号学解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施国全;;能指,所指;语言模糊性——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看模糊语言[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卢德平;;论符号的本质特征——皮尔士研究札记[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号打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杨锡彭;从符号学角度再谈名与实[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徐林;汉字“整形”务必慎重 生僻地名应设“字表”[N];南方日报;2009年

4 新华社记者 谢樱 明星;汉字“整形”有理无益?[N];文汇报;2009年

5 记者 谢樱 明星;汉字“整形”争议折射文化话语权之争[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李景端;空缺的不是翻译奖,是对劣质翻译的问责[N];光明日报;2010年

7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与公共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开拓词汇研究须“高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娄琦;功能性言语的意义生成—认知符号视角下心理空间双重整合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5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吴碧宇;汉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及其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隋必好;汉英广告语篇中的预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春平;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符号学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漾;东巴文字图形符号的解析及对图形设计的启发[D];江南大学;2009年

4 吴静;论翻译中意义的流失[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旦增曲扎;从符号学角度论文学翻译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6 杨智慧;英汉语字形和字义象似性对比[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垠;从符号学视角探析文化中的无意识现象[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程子砚;从符号学视角论译文意境对原文意境的辩证再现[D];吉林大学;2007年

9 费国萍;符号学在翻译领域的历史性扩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小仙;篇章翻译中的语境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38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38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f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