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当代复译版本批评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富论》当代复译版本批评研究 出处:《江海学刊》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界对《国富论》的译介和出版过程,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掀起了一股复译再版《国富论》的热潮。一方面,众多复译作品的出版有助于提高翻译水平,有助于丰富和深化中国学术界对《国富论》文本意义的阐释。另一方面,面对复译版本的良莠不齐,亟需建立和完善以专业的学科分工为基础的跨学科的翻译及出版批评机制,以促进学术作品复译版本的学术水平和出版水平同步提高。
[Abstract]:Recalled more than a century since I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circles on the "wealth of na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process, setting off a retranslation edition of "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 upsurge in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n the one hand, many retranslation of published work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ranslation helps to enrich and deepen China acade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face of the intermingled version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riticism mechanism based on 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labor, so as to promote the academic level and publication level of academic versions.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H059;F091.33
【正文快照】: 我国学界对《国富论》的初译和复译(一)20世纪我国学界对《国富论》的初译《国富论》是被誉为“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的18世纪英国著名学者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的代表作。这部学术经典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称为世界经济学史上的两大巨著。其学术影响并不仅仅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梅;试论翻译的危机与出版者的责任[J];编辑学刊;2000年06期
2 季羡林;翻译的危机[J];语文建设;1998年10期
3 季宇;王宏;;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谈起[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薛丹云;;浅谈翻译的模糊性[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罗国林;名著重译刍议[J];中国翻译;1995年02期
6 许钧;翻译的危机与批评的缺席[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陈宏斌;;文化翻译的策略——《儒林外史》英译本个案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德让;;清代的翻译会通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朱军;;论茅盾翻译的政治维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毛春华;;文本功能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刘孝银;;鲁迅翻译理论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玮;;文化生态平衡与适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冯学琪;;译者情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美平;;京师同文馆与晚清翻译事业[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琦;从顺应论浅析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耀军;;翻译的主体研究范式的新转向:从单一主体性到翻译的主体间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4 吕俊;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1年06期
5 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6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7 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8 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年02期
9 邓志辉;;跨学科语境中的翻译研究——2005全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06年01期
10 蒋跃;;“移植”模糊及其他[J];中国翻译;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志聪;翻译与翻译批评之我见——兼评马红军的《翻译批评散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欷燕;张晓杭;;小论翻译批评的主体[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1期
3 周晓梅;;基于价值哲学与评价理论的翻译批评学——《翻译批评学引论》评介[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4 曹建新;浅论翻译批评[J];外语教学;1994年03期
5 穆雷;余光中谈翻译[J];中国翻译;1998年04期
6 吴斌;浅谈新时期的翻译批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姜治文,文军;建立比较翻译学的几点构想[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8 刘雪芹;翻译批评要有多维意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向荣;;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复译的必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10 万兆元;;论翻译批评对读者的关注[J];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爱真;;论翻译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永红;;翻译研究的女性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志;;浅谈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的作用[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丁青;曾东京;;论翻译学词典的检索系统——兼评国内外五大译学词典的检索系统[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承东;治理翻译质量下降从何做起[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世文;坚持正确导向 促进翻译繁荣[N];文艺报;2007年
3 章祖德(本文作者:译林出版社社长);警醒“翻译的危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4 许钧;理解翻译[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李景端;听季羡林先生谈翻译[N];光明日报;2005年
6 郑辉;“信、达、雅”与翻译理论[N];福建日报;2003年
7 张联;翻译文学呼唤批评[N];人民日报;2004年
8 记者 全晓书 樊曦 郭丽琨 全晓书;中国翻译:差错“俯拾皆是”[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蔚蓝;中国翻译历史的寻绎和综括[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上海外国语大学 谢天振;为了真正参与全球性的对话[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梅;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奚念;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葛林;论跨文化伦理对翻译的规约[D];厦门大学;2008年
9 肖维青;多元动态翻译批评的建构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婷婷;哲学视角下的复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方钱;翻译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完德吉;论汉藏翻译新概念及其复译的重要性[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4 莫小芳;论翻译批评的理论构建[D];四川大学;2004年
5 陶荣;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复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茜;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李文娟;中国翻译批评现状及其文化思考[D];山西大学;2011年
8 许爽;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多元动态体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9 靳才举;国际商务文献翻译批评论[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10 蒋海霞;鲁迅翻译理论研究:阐释学视角[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39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3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