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译经“或X”双音词的用法及演变过程
本文关键词:中古译经“或X”双音词的用法及演变过程 出处:《中国语文》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古译经中出现了一批以"或"为基础构成的"或X"双音节组合形式,这些双音节组合形式在中古译经的不同阶段经由不同的途径凝固为双音词,发展出种种不同的用法,本文考察"或X"双音词的各种用法,并着重探讨这些双音词的形成途径、语法功能及演变过程。
[Abstract]:In the emergence of a number of "or" based "or X" double syllable combinations, different stages of these two syllable combinations in medieval translation via different ways for the solidification of double syllable words, develop different kinds of usage, usage of the "or X" dual tone words, and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and double syllable word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汉语语言接触史研究”支持(项目批准号11&ZD127)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1.引言中古汉译佛经里产生了一批以“或”为基础构成的“或X”双音节组合形式,主要有“或复”、“或当”、“或能”、“或时”、“或是”、“或恐”、“或容”、“或即”、“或若”等①,这些双音节组合形式在中古译经的不同阶段经由不同的途径凝固为双音词,发展出种种不同的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段德森;副词转化为连词浅说[J];古汉语研究;1991年01期
2 曾晓洁;隋前汉译佛经复音连词概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姚尧;;“或”和“或者”的语法化[J];语言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淑华;晚唐五代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崇峰;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鑫;;从“元曲四大家”杂剧看连词“怕”的语法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5期
2 曾晓洁;;略论“即使”类连词的源与流——兼及该类连词的归类问题[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4期
3 黄新强;;《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选择连词比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于丽娟;;《梁书》连词的特点[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徐朝红;胡世文;;假设连词“脱”的产生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2010年02期
6 徐朝红;;汉译佛经本缘部特殊连词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3年02期
7 于丽娟;;《梁书》中的双音节连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05期
8 于丽娟;;试析条件连词“但”的形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02期
9 潘志刚;;魏晋南北朝汉语连词研究概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吕佩;;“长短”的语法化——兼谈语义跨度的语法化现象[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S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莉莉;现代汉语无条件让步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方向红;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卢巧琴;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王淑华;晚唐五代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张莹;近代汉语并列关系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褚俊海;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青;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舒翼;敦煌本《六祖坛经》连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萍;《西厢记》连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秀玲;“不X是”字串分词歧解及消歧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廖加丰;现代汉语时间副词来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纪瑶;《鹤林玉露》连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黄新强;《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连词比较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8 杨志香;《龙图耳录》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金波;“况”类连词功能差异及历时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盛晓玲;《道行般若经》连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3 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4 张联荣;汉魏六朝佛经释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5 李杰群;《商君书》连词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6 任珊;;禅语问答的认知语言学观照——以《景德传灯录》为中心[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龙国富;浅谈语法化中补语“却”的句法环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唐贤清;副词“煞”与“杀”句法分布的历时演变[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赵振铎;魏晋南北朝的语言学简述[J];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10 李维琦;;类型学现状概述[J];国外语言学;198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双云;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与相关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谢洪欣;元明时期汉语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曾晓洁;隋以前汉译佛经中的复音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范崇峰;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蔡甜;“可是”“但是”“只是”的词汇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占先;《诗经》双音词(含多音词)分析(下)[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陈宝勤;试论汉语语位构造双音词[J];语文研究;2004年01期
3 朱志平;双音词偏误的词汇语义学分析[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4 丁桂英;汉语双音词的融合与分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路飞飞,张科晓;《左传》杜注中双音词的结构类型与特点[J];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宁燕;《论语》双音词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尹艳普;;双音词的界定及成因、来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刘川民;双音词能构成语言美[J];川北教育学院院刊;1989年02期
9 ;“期”和“企”的区别[J];新闻实践;1997年01期
10 马琳;;现代汉语双音词发展动因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0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罗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探索汉语双音词成词方式与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王一民;怎样掌握“应”的两种读音?[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汉语书面上的“儿”有几种读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朱志平;汉语双音词的属性测查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宏伟;《楚辞》双音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谢荔;新时期现代汉语新兴双音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忠治;《韩诗外传》双音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炎飞;《庄子》内、外、杂篇双音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艳娜;金文常用双音词释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清华;郭璞《尔雅注》双音词研究[D];鲁东大学;2008年
7 曲春雪;武丁时期甲骨文双音词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刘冰洁;《儒林外史》双音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程伟;《周礼》郑注双音词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10 魏叶霞;《子不语》双音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41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41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