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跨域整合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跨域整合 出处:《外语学刊》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连接词的使用与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质量的关系。首先,作者得出连接词是通过影响语篇的衔接来间接影响写作质量的结论,进而加深对其的理解,即连接与连贯的关系十分复杂,难以作到像Halliday和Hasan那样单靠形式或部分形式上的自主补位就可取得对语篇的完形认知效果;其次,作者从认知角度解释连贯是生成和理解任何语篇或语段的总原则,而连接则包含具备梯度特征的不同参数,充当增强行文脉络的指路标。连接词的显性存在只有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才会奏效,同时原则与参数的在线搭配要使语域一致,能够在基于使用的认知活动中增添适用不同语域的多样变数,带动认知图式的语际接驳,最终做到绘织语篇时形意互动、各得其所。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connectives and the quality of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composition.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draws the connectives are affected by discourse cohesion to in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writing the conclusion, and then to deepen its understanding, namely connection and coherence relations are very complex, it is difficult to be like Halliday and Hasan that rely on the form or form part of the self filling can be achieved on the discourse Gestalt cognitive effect; secondly, the aut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coherence is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gen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any text or discourse, and the connection is including different parameters have gradient characteristics, as enhanced context signposts. Explicit connectives exist only in case of proper use of work will be onlin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nciple and parameter collocation to register consistency, can be used in the cognitive activities in various different register variables is added based on the inter connection driven schema, eventually to painted woven discourse Xingyi interaction, play their proper role.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写作中成品表征的跨文化解析与教学”(2013SJD75004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
【正文快照】: 1引言语篇意义连贯的形式佐证问题曾经困扰学界多年。直到Halliday和Hasan的《英语的衔接》(HallidayHasan1976)问世后,情况才发生改变。书中分别提到指代、替代、省略、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等5种衔接类型。前3种属于语法范畴,后两种则计入词汇范畴。按照Hal-lida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正光;论话语的连贯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秦俊红;;语篇连贯理论与广告语篇的解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殷习芳;刘明东;;语篇连贯性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3期
4 陈洪丽;刘丽芳;;试议语篇的衔接和连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5 赖芳芳;许祖华;;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唐碧霞;;超文本语篇的连贯性缺失[J];外语电化教学;2007年03期
7 李双娟;;心智模型构建语篇连贯[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陈玉飞;;幽默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机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吕兆杰;;论交替传译笔记的可行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胡艳;;关于语境对书面语输出质量的可能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陈莹莹;;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英、汉句法关系的标记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建君;;论英汉状语从句语序差异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阿古丽·哈依达尔;吐尔根·依布拉音;艾山·吾买尔;早克热·卡德尔;加米拉·吾买尔;;哈萨克语名词构形词缀有限状态自动机的构造[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百顺;包晓荣;;面向日蒙机器翻译的机能语分析与译文研究[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龙圣明;明星也要加强中文修养[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陈家琪 同济大学哲学系;自我认同危机与母语的不可替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赵振鹏;浅谈汉英差异[N];太行日报;2011年
4 李怀祖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社会科学论文写作思路中西有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向红;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项成东;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肖建飞;语言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吴梅;俄汉语句子中过渡现象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陈舜婷;汉语主从句间回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帕提古力·麦麦提;基于向心理论的维吾尔语语篇回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颖;写作测试的语境效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孙海琴;源语专业信息密度对同声传译“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程度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曦;言语幽默的认知识解[D];苏州大学;2008年
2 佟佳恬;电子会话语篇的连贯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洪启富;中英文学术段落连贯性的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4 徐静;俄汉语条件复句及相关句式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春发;道亦有道[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利;剧本语篇中言语行为转喻的连贯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7 舒萌之;反事实条件句逻辑表达及相关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范媛媛;外国留学生三种常用篇章衔接手段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艳艳;散文写作中连贯性的语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律;基于PACCEL的翻译显化现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4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4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