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吸纳:语言结构创新的一个动因——以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为例
本文关键词:相邻吸纳:语言结构创新的一个动因——以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为例 出处:《外语教学》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汉语动补结构源于先秦汉语中的复合S-V-O句法型式,其中一个是描述事件的行为过程的核心式,另一个是描述结果状态的边缘式。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认知规律的制约和语言规约的促动,两式因意义相关、形式紧邻,核心式吸纳了边缘式,融合成形似简单的S-V-O式,使得两式中的动词(或其他形式的谓词)处于句法紧邻位置,最终在相邻吸纳原则的支配下融合,词汇化为一个双音节动词,就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动补结构。相邻吸纳的运作不仅见于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过程,在其他语法结构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随处可见。相邻吸纳原则是人们对世界事物的基本认知规律在语言结构组织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语言结构创新的动因之一。
[Abstract]:The verb complement 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 is derived from the compound S-V-O syntax pattern in pre Qin Chinese, one of which is the core of describing the action process of an event, and the other is the marginal form describing the result state.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human cognition and language conventions to promote dynamic, close to two because of meaning, form the core type absorbing edge type, S-V-O type forming fusion like simple, the type two verb (predicate or other forms) in the syntactic position close to the final disposal, the principle of buying in the adjacent under fusion, words into a double syllable verb, formed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verb complement structure. The operation of adjacent absorption is not only seen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dynamic complement structure, but also i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grammatical structures. The principle of adjacent absorp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basic cognitive law of world things in the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language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语用学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JD-022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我们曾在以往的研究(刘辰诞2008a:204-210;刘辰诞2008b:221-244)中提出:语言表达式中,两结构如果在语义上紧密相关并在句法上频繁处于相邻位置,为语言表达的某种需要,会互相吸引最终融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相邻吸纳原则。例如先秦汉语中不存在现代汉语动补结构这种句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2 刘辰诞;;结构边界统一体的建立:语言表达式建构的认知基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3期
3 冯利;论上古汉语的重音转移与宾语后置[J];语言研究;1994年01期
4 肖贤彬;;上古汉语动补结构判别标准的讨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曾海清;;近代汉语“把与”的来源去向及其句法语义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董志翘;;汉语史的分期与20世纪前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奖;阿里木·玉苏甫;刘杰;;论汉语与维吾尔语重音[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秦金亮;;论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发展的历史轨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魏璐璐;现代主义在中国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贤彬;;据居延汉简讨论汉代动补式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一萍;;动+得+补语(形容词)结构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帅志嵩;;中古汉语“VO杀”补说[J];语文知识;2009年01期
3 黄晓雪;古本《老乞大》的动补结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石毓智;汉语史研究中的概念、材料、方法与理论问题——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商兑”一文的答复[J];语言研究;2004年04期
5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动补结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胡袁园;;论“Np1+Vp+了+Np2+周遍性数量词+Np3”的两种句式[J];语文学刊;2006年22期
7 董秀芳;;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J];语言科学;2007年01期
8 陈丽丽;;汉语动补结构研究综述[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5期
9 肖贤彬;;古汉语动补结构起源“兼语说”之再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肖贤彬;;动补结构“语义差”标准例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红玲;;汉语中“V掉”结构小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伟;;遵义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声学实验[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A点儿+V”与“V+A点儿”[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明来;宋人话本动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5 张达球;非宾格性句法配置:句法语义接口[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6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9 叶桂郴;《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丽云;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增寿;《三国志》的动补结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3 朴得环;“动好(了)” 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评;《西游记》中的动补结构研究——从《西游记》与《儒林外史》的比较看《西游记》中的动补结构若干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许红云;SC理论和汉语动补结构的句法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贺玉勋;V-得结构在双峰方言与普通话中的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崔广华;“完”的历时意义及包含“完”的词和动补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志芳;“V 成”结构与动词的类[D];河南大学;2006年
9 单玉成;说“V掉”[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茂刚;魏晋六朝动结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4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4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