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话语身份的“空间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4 07:04

  本文关键词:话语身份的“空间批评”研究 出处:《外语学刊》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话语身份 框架转移与整合 认知评价 空间批评范式


【摘要】:身份表明主体社会定位,反映权势和意识形态控制,可借助话语评价建构。身份评价幕后隐含着空间认知的运作,主体情感、道德评判和价值评价与空间框架的结合,形成话语身份分析的"空间批评"视角。"空间批评"补充评价的认知理据,构成融认知、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于一体的范式,使话语分析更为明晰,也拓展了隐喻等认知语言学模式的社会学视角。通过"空间批评"建构平衡的空间框架,达到劝诫、教导、启发目的。范式使批评话语分析超越政治话语范围,可对美学、文学等语篇进行分析。
[Abstract]:Show that the main social identity positioning, reflects power and ideology control, by means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tatus evaluation implies the spatial cognition behind the operation, subject emotion, combined with the spatial evaluation of moral evaluation and value framework, the formation of discourse identity analysis of spatial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riticism" of evaluation cognitive motivation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gnitive, and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in one paradigm, the discourse analysis is more clear, but also expand the metaphor model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rough "space criticism" building a balanced spatial framework, to exhortation, teach, inspiration. The paradigm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political discourse beyond on aesthetics, literatur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中美外交话语中政治隐喻的互文性对比研究”(2013SJD7400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本研究首先分析身份评价的空间认知理据,提出CDA,PDA结合的“空间批评”范式,再以林语堂时政评论中的幽默语篇为语料,考察其中的身份隐喻,“解构”身份框架转移中产生的不平等权势及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及框架平衡恢复过程中权力的重新分配、身份和话语世界的“重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谷小娟;李艺;;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2 张辉;江龙;;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3 吴小勇;杨红升;程蕾;黄希庭;;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尼;谷裕;;《独腿旅行的人》与对赫塔·米勒小说的非政治性阐释[J];长江学术;2011年01期

2 易红;徐建纲;;全球化和文化身份——中国大学少数民族英专学习者身份观的调查与分析[J];大家;2011年12期

3 王淑花;田丽;;从影片《窈窕淑女》探讨英语语音教学的得与失[J];电影文学;2010年19期

4 李成团;;语用身份理论与生态外语教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甘莅豪;;媒介话语分析的认知途径:中美报道南海问题的隐喻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1年08期

6 郜丽娜;;框架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工具[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任育新;魏晓莉;;言语交际中身份研究的多视角及其整合[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朱洪涛;;话语分析的认知方法探析[J];英语研究;2013年02期

9 郭松;;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

10 熊绍丽;;言谈中说话人的自我身份体现——访谈节目中指示语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J];海外英语;2011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张蕾;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焱;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7 江玲;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王娜;身份的焦虑与建构[D];武汉大学;2013年

10 戴理敏;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组织功能[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奥运背后的不同声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佩佩;双重文化身份的话语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建英;奥巴马公开政治演讲中身份构建的共时与历时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4 单君;经济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国磊;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的隐喻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奕;普利策摄影图片中身份视觉建构的视觉语法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朱琳娜;言语交际中身份构建及其顺应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8 孙莎莎;现代汉语新兴“被X”格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鑫华;东南亚华文教师中华文化身份与教师角色观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韦韦;试析《老友记》中的副语言交际[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洪艳青,张辉;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2 凤四海;张甜;黄希庭;李丹;苏丹;;解释水平和事件性质对活动设定时间距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3 黎情;佐斌;胡聚平;;群体交叉分类效应的代数模型及其潜在加工过程[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家珍;;浅谈语言在交际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2期

2 郑东升;;话语分析必然走向批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3 叶起昌;批评话语分析与批评实在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1期

4 刘立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社会变化研究》评介[J];现代外语;2006年04期

5 胡东平;易来宾;;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6 施光;;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7年04期

7 于晓伟;;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阐述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1期

8 刘立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回顾与前景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刘成科;;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从解构走向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尹宝莲;何维娜;;商业广告的批评话语分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鹤云;;光杆名词回指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余华;刘楚群;;群体确称语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晋军;会话中问句的批评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4年

2 李桔元;广告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高小丽;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辜筠芳;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视野下的课堂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秀芳;新闻发布会语言的批评话语分析[D];汕头大学;2010年

2 朱建涛;批评话语分析之认知进化法[D];东华大学;2013年

3 熊希;中国网络话语中“被”结构的批评话语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马璐;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分析中美媒体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报道[D];西南大学;2013年

5 孟斌;考研培训班招生手册的批评话语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培;谷歌退出中国之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海芳;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中美新闻报道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陈永斌;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向荣;社评与博客对7·23高铁事故再现的批评话语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10 周慧;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中英新闻报道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77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77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e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