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行为识别参数的重新认识
本文关键词:询问行为识别参数的重新认识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气是言语行为的功能,询问是一种重要的语气,其基本功能就是"索取信息"。询问行为,既与"给予信息"的陈述行为相关,也与"索取行动"的指令行为和"给予行动"的承诺行为相关,那么,在语言活动中,又如何确定这是一种询问呢?已有的研究认为决定是否疑问的形式标记有语调、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疑问格式,我们则进一步认为"疑问助词"、"独词性名词句"、"非完成句"、"语篇位置",特别是"标点符号"和"话对"结构也都是构成一个言语行为是否"疑问"乃至"询问"的参数。
[Abstract]:Mood is the function of speech act, questioning is an important mood, its basic function is "asking for information". Questioning is related to "giving information". It is also related to the command act of "taking action" and the act of commitment of "giving action", so how can we be sure that this is an inquiry in language activitie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intonation, interrogative modal words, interrogative pronouns, and interrogative forms are the formal markers for deciding whether or not to question. We further believe that "interrogative auxiliary words", "one-word nominative words" and "incomplete sentences". "discourse position", especially "punctuation mark" and "speech pair" structure are also the parameters of whether a speech act is a question or even a question.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韩山师范学院2012博士启动项目:基于言语行为的询问范畴研究(项目编号:QD20121107)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面向潮汕籍华人的国际汉语教育策略分析(项目编号:2012JK21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面向潮汕籍华人的国际汉语教育策略:基于语言情感、文化认同、社会需求调查的分析(项目编号:GD12XZW07)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语气是言语行为的功能,询问是一种重要的语气,其基本功能就是“索取信息”。不过,这一行为,既与“给予信息”的陈述行为相关,也与“索取行动”的指令行为和“给予行动”的承诺行为相关。那么,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如何确定这是一种询问呢?也就是说询问这种语气的形式标记是什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范铸;;“言语主体”:语用学一个重要范畴的“日常语言”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胡范铸;;言语行为的合意性、合意原则与合意化[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3 邱明波;;言者信息疑问句与听者信息陈述句[J];当代修辞学;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刘翠;古汉语“不”的一类特殊用法——兼与《经传释词》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宣恒大;;论汉语的具象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国炎;;布依语比较句的结构类型[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庞文斌;张国煊;曹恬;;基于规则和统计的汉语浅层句法分析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10 徐琳宏;林鸿飞;杨志豪;;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倾向性识别机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范铸;汉语修辞学与语用学整合的需要、困难与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李瑞华;语用的最高原则──得体[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3 胡范铸;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修辞学习;2003年01期
4 刘大为;虚构性言语行为的递归结构——小说、谎言和网上交谈[J];修辞学习;2003年01期
5 胡范铸;;试论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J];修辞学习;2006年01期
6 刘大为;;制造信息差与无疑而问——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一[J];修辞学习;2008年06期
7 刘大为;;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二[J];修辞学习;2009年01期
8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J];当代修辞学;2010年04期
9 陈振宇;邱明波;;反预期语境中的修辞性推测意义——“难道、不会、怕、别”[J];当代修辞学;2010年04期
10 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言科学;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静;周静;;疑问句的答句语用类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8期
2 吕明臣;也论“关于第三者的疑问句的否定式答语语义”──兼和侯一麟先生商榷[J];汉语学习;1996年02期
3 董家红;;《雷雨》中疑问句的语用目的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4 赖佩芳;;从言外之力看疑问句的翻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宋德富;关于Illocutionary Act/Force的汉译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6 洪玮;;对言语行为“请求”的教学探讨[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2期
7 陈佳璇;;汉语“询问”范畴研究的既有范式及其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袁永菊;;英语疑问句的交际功能[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年S3期
9 杜治会;薛s庞,
本文编号:1408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0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