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音合成词构词法刍议
本文关键词:汉语双音合成词构词法刍议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双音节合成词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词汇结构研究依附于语法研究,以短语分析法分析合成词构词,所分得的类的内部并不是句法功能的均质体,内部成员在结构上的一致性和句法功能上的异质性成了一对矛盾,同时掩盖了词汇语义结合的特点。不同词类的语义组合方式的差异,正是体现了语义和词类句法功能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与词的句法构成没有直接联系,并不能通过后者体现出来。
[Abstract]:The study of disyllabic compound word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but for a long time, the study of lexical structur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study of grammar, and the phrase analysis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analyze the word formation of synthetic words. The inner part of the class is not the homogenized body of syntactic function. The consistency of internal members in structure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syntactic function become a pair of contradic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hi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xical semantic combin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semantic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unctions of parts of speech, and this relationship has no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syntactic composition of words. Can not be reflected through the latter.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语属性基础研究”(项目号:12YJA74012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双音节词占优势,而在“汉语的双音节词中,从构词上来看合成词占绝对的优势”。因此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双音节合成词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双音合成词的研究中,构词法又是“最需要给予关注的研究重点”。[1]在这方面,研究者们一直存在着一种分歧,即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宁;;汉语双音合成词结构的非句法特征[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古汉语“不”的一类特殊用法——兼与《经传释词》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宣恒大;;论汉语的具象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王德寿;走向成熟和繁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我国(大陆)近20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善涛;李敏;;基于信息库的新词词汇共性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邢富坤;宋柔;;自动词性标注中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对英汉语的不同影响[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3 万菁;姬东鸿;任函;冯文贺;;汉语复合名词短语特征结构的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陈波;姬东鸿;孙程;吕晨;;基于特征结构的汉语主谓谓语句语义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5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6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洪飞;;浅谈中日同形词——贩卖与“尒X颉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尔雅》双音词浅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鲁小娟;;汉语构词法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4期
3 晏颖;薛欢;黄文学;;《本草纲目》所见双字格中药名称的构词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沈怀兴;;双声叠韵说问题辨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沈怀兴;;汉语偏正式构词探微[J];中国语文;1998年03期
6 杨昌领;;谈以动物名起头的构词法——从“蝉联”的误用谈起[J];语文学刊;2006年09期
7 陈练军;;论“壁”的语素化[J];语言科学;2010年04期
8 王洁;;现代汉语词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年08期
9 沈士英;;字序对换的双音词新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10 李熙泰;厦门方言的一种构词法[J];方言;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娟;许晓华;;HSK单双音同义动词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艳华;李斌;;信息处理用名词细分类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斌华;;浅谈盐城地名的构词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君;;对一类“A+N”短语特点考察[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鸣洋;由丽萍;;汉语感知词语的语义角色标注规则初探[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张亚军;;语用功能词及其词类归属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邱立坤;张晓巧;毛宁;;现代汉语复合词内部结构词典的构建[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9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10 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复音词简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卫族;《杰克·韦尔奇自传》翻译硬伤多得令人忧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2 冯建军 张迪;汉字乾坤为民族文化增添光彩[N];中国信息报;2002年
3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古籍中的(辨)名与(辨)物(之二)[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上海嘉定区李园中学 王泽清;趣谈人体外部名称[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南京市文枢中学 杨娅妮;浅谈汉语新词语发布的词汇学意义[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7 李二占 苏军锋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一部研究语言微系统的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王一民;怎样掌握“应”的两种读音?[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9 王一民;怎样理解“禹、稷当平世”?[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柯进;规范华语使用 弘扬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福侠;元曲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胡晓华;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俊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刘志生;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7 徐艳华;现代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朱刚q;西周青铜器铭文复音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季忠平;中古汉语雅言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从《论语》、《孙膑兵法》看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予超;《世说新语》形容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4 李英美;《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曾伟娟;秦至汉初指示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肖利兰;儿童比喻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劳R,
本文编号:1418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18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