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象征符到社会象征系统——解析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
本文关键词:从网络象征符到社会象征系统——解析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 出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交流环境中的符号系统,近年来通过网络热词这一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典型的社会舆论特征,进而进入大众话语,成为社会象征系统的一部分。本文从詹姆斯·斯科特的"隐藏的文本"概念出发来分析这一现象,认为草根群体在网络空间的"内部"表达,能透过网络传播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社会,改变了过去社会热词多由执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权力打造的局面,这是网络话语权争斗的结果。以社会草根群体为主体创造的网络热词登堂入室,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标志着社会象征系统开始进入网络时代。
[Abstract]:Network language as a symbol system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network hot words this form of expression, more and more show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n enter the public discourse. As part of the social symbol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phenomenon from James Scott's "hidden text" concept, and argues that grassroots groups are "internally" expressed in cyberspace. To be able to spread through the network from virtual space to real society, changing the past social hot words by the dominant social ideology of the official power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struggle for the right to speak on the Internet. The hot words created by the grassroots groups of the society come to the house, which reflects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and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social symbol system entering the network era.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手机舆情形成机制及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1BXW043)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手机舆情生成及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0TQB004)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舆论环境变迁与网络传播规制变革研究”(项目编号:KXK100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网络语言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网络热词像是社会敏感的神经,反映当前热点、社会心理和世相百态,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典型的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碎片化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与早期囿于网上的自娱自乐不同,近年来的网络热词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J];读书;2002年07期
2 翟本瑞;;从社区、虚拟社区到社交网络:社会理论的变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汪行福;;从“再分配政治”到“承认政治”?——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之争[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4 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建华;网络语言问题探新[D];黑龙江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明;;市场转型与底层行动的“去政治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守龙;;弱者反抗的逻辑——对拆迁过程的社会学反思[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武春华;;集体化时代农民行为研究综述[J];沧桑;2011年01期
4 陈婷婷;;高校网络社区的危机应对策略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刘丽晶;武艳君;;近年来虚拟社区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07年12期
6 蔺世杰;网络虚拟社区及其文化特征[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5期
7 董e,
本文编号:1426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26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