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个体量词“口”的产生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 个体量词 “口” 产生 发展 解释 出处:《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历史角度描写了个体量词"口"的产生与发展。考定了个体量词"口"最早产生于汉代,后代主要沿着"替代型"和"形状型"两条途径发展,中古时期较为活跃,到了近代汉语则有所萎缩,只有部分用法沿用至现代汉语。在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其产生、发展的原因作了解释。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quantifier "mouth"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individual quantifier "mouth" originated from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offspring mainly developed along the two ways of "substitution" and "shape type". 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the modern Chinese was more active, but only a part of its usage was used to modern Chinese. On the basis of description, the reasons for it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were explain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作者单位】: 嘉应学院师能部;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GJ-05)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汉语个体量词是量词次类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点的小类,是汉藏语系所独有的语言现象。黎锦熙明确指出:“量词的种类=国语的特点”(这里的“量词”实际指“个体量词”)。[1](p81)刘世儒在讨论“陪伴词”(“陪伴词”相当于“个体量词”)时说:“这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词类,而在印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吉仕梅;《睡虎地秦墓竹简》量词考察[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李劲荣;从认知图式看两种表领属关系的主谓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永军;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语义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2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赵淑贤;俄汉语数量意义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7 崔明玉;三组持续类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1年
8 宋洪民;李贤的语言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吉仕梅;《睡虎地秦墓竹简》量词考察[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涛;;抽象名词的隐喻性“有界”空间范畴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刘海平;;从《史记》、《世说新语》的对比看名量结构的发展[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3 周学海;;汉语学习中的语法偏误现象及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叶晨;;天台方言中的量词重叠“A加A”式[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5 吴礼权;;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评骆小所、太琼娥《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王娜;;谈天水方言的疑问代词[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将领;;独龙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发展[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王文艺;;布依语与汉语量词比较[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董志翘;赵家栋;;敦煌文献中并不存在量词“笙”[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蒋颖;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叶桂郴;《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娟;现代汉语模糊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海平;《史记》语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周芍;名词量词组合的双向选择研究及其认知解释[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懿;湖南洞口方言个体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丁继亮;汉语常用个体量词与名词搭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白少辉;个体量词的语义特征和对外汉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罗够华;集合名词受个体量词修饰现象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贺春枝;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个体量词词义考察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兴良;湖南宁乡方言个体量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晶;现代汉语人体名词作名量词的多角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8 洪琳;现代汉语“个化”现象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许秋莲;衡东新塘方言量名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秀兰;《聊斋俚曲》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4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5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