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视阈下的语境研究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 语境研究 语用视阈 启示 发展趋向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研究通过梳理语用学领域内主要理论和议题中的语境研究成果,发现语用理论的探讨和发展实质上即是对语言形式和语境关系及语境作用机制的探讨,语境理论在该领域内经历了一个由被忽视到重视、由静态到动态、从分散研究到相对系统研究的过程。研究显示,语境研究与认知科学相结合将对意义获得过程具有更大的解释力,走跨学科的路径是未来语境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向。
[Abstract]:By com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main theories and topics in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discu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theory is essentially 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form and context and the mechanism of context. Context theory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neglect to attention, from static to dynamic, from decentralized research to relatively systemat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xtual research and cognitive science will have a greater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 process of meaning acquisition. Tak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textual research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武夷学院外语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意义建构与诠释中的语境研究》(编号:JA11275S)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一、引言语境研究及其成果的一大特征是分散于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内,其中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以至于有研究者认为“语用学实际上是一门语境学”①,语境研究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成果,直接关乎语境学乃至语言学研究的总体趋向。本文通过回溯语用学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和议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洪学;王景琳;杨桂玲;;话语连贯的语境阐释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杨自俭;语篇和语境——《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郑亚南;黄齐东;;预设的认知语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4 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5 王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6 王晓军;;范代克的话语科学观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7 孙蕾;西方指示语研究的历史及现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姜孟,阚哲华;探析言语行为、会话含义、指示理论创立及成为语用学奠基理论的哲学、语言学机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严世清,董宏乐;语篇连贯的新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03期
10 魏在江;;语篇连贯的元语用探析[J];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在江;会话含意和语篇连贯[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崔建立;;论隐喻含意策略在外显意义规避中的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刘国辉;言语交际中语用预设量的动态变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刘礼进;再论“衔接”与“连贯”[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5 王晓军;;被动句的语篇功能和认知理据[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王希杰;论语言的环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张德禄;语篇内部衔接的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语篇的信息结构——论语篇连贯的条件[J];外语研究;1992年03期
9 任绍曾;叙事语篇的多层次语义结构[J];外语研究;2003年01期
10 张德禄,刘洪民;主位结构与语篇连贯[J];外语研究;199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元胜;;论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意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何家荣;拓宽语境研究视野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3 仇鑫奕;语境研究的变化和发展[J];修辞学习;1999年03期
4 邹立志;语境学园地的并蒂莲——评王占馥的两本语境研究著作[J];修辞学习;1997年04期
5 于林龙;语境研究的多学科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6 郭熙;;语境研究与社会语言学——读王建华等新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J];汉语学习;2006年05期
7 蔡有恒;;基于语境理论的语义变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8 尚永华;语言学的语境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张春雷;精深的探索 理论的突破——解读徐思益先生的语用场理论[J];语言与翻译;2005年04期
10 李东风;;论网络时代的作文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善平;;语言迁移之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启示[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A];华东地区第6届(泉州)翻译研讨会文集[C];2001年
5 雍和明;;现代语言学对双语词典编纂的启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张思永;;论语言间的对应层次及对翻译的启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Craig Molitoris;夏徽;;律法与福音的正当区别[A];“经典的翻译与诠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汪榕培;王晓娜;;“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9 彭利元;;语境·对话·翻译——巴赫金语境对话理论对翻译的启示[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何昌平;;语言学习中概念形成的认知诠释——24种“跑”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郄建业 索笑雯 杜lm;借尺还魂[N];中国包装报;2006年
2 虹飞;插上翅膀的追风少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3 黄宝生;佛经翻译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伟英;汉语主语省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王栋;大学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艳;刘重德主要翻译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林方榕;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研究与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冯立丽;跨文化交际中中美非正式时间差异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车楠;中美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王盛夏;关联顺应理论对政务口译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杨培松;“强调类”语气副词语篇分析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邓红;论私塾语文教育特征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肖才望;玛丽·斯内尔·霍恩比译学思想启示:全球化语境下的译学范式转换[D];中南大学;2008年
9 侯丽娟;语义模糊的认知探索及其启示[D];厦门大学;2007年
10 蒋元元;翻译对汉语言的影响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62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6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