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中与理论对话——俄苏符号学与西方符号学理论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 文化符号学 符号学理论 应用研究 巴赫金 对话 洛特曼 塔尔图学派 俄苏 发展轨迹 西方 出处:《俄罗斯文艺》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代编者按)不同于欧洲符号学和美国符号学的发展轨迹,俄苏符号学是在莫斯科-塔尔图学派的"对话"与"交融"中发展的。尽管作为俄苏符号学的代表人物,巴赫金与洛特曼个人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对话,但他们的理论却发生了"交融"。"对话"与"交融"已经成为俄苏文化符号学的主旋律。
[Abstract]: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semiotics and American semiotics. Russian semiotics is developed in the Moscow-Tartu school of "dialogue" and "blending", although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Russian semiotics, there is no direct dialogue between Bakhtin and Lotman. However, their theory has been blended. Dialogue and blending have become the main melody of Russian-Soviet cultural semiotic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
【正文快照】: 不同于欧洲符号学和美国符号学的发展轨迹,俄苏符号学是在莫斯科-塔尔图学派的“对话”与“交融”中发展的。尽管作为俄苏符号学的代表人物,巴赫金与洛特曼个人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对话,但他们的理论却发生了“交融”。“对话”与“交融”已经成为俄苏文化符号学的主旋律。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祥;;俄苏艺术符号学研究的魅力[J];俄罗斯文艺;2011年02期
2 陈玉锡;李静;;符号学理论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3 翟丽霞;刘文菊;;皮尔斯符号学理论思想的语言学阐释[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张金忠;郑述谱;;俄罗斯术语研究的符号学视角[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5 季海宏;;走出符号的围城——纵谈皮尔斯符号学研究及其产生的问题与出路[J];俄罗斯文艺;2011年01期
6 徐继宁;文化比较和符号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J];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01期
7 陈雪雪;;符号学视角下的翻译对等[J];甘肃科技纵横;2007年02期
8 曹进;杨保林;;广告与消费文化的符号学解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孙航;;符号学对影视文化意象传达的启示[J];作家;2008年10期
10 萧冰;;符号学理论对现代平面艺术设计的解读[J];文教资料;2008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祯祥;;现代符号学理论和中国符号学研究的可能性[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如龙;;方言学必须加强应用研究[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杨u&;;汉字符号与索绪尔[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章宜华;黄建华;;当代词典释义研究的新趋势——意义理论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6 熊毅;;口译认知过程的符号学阐释[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仲哲明;;十年创业(代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8 许嘉璐;;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语言文字应用》特约记者;;附录:首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纪要[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宇明;;促进语言生活健康发展(代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季海宏;交流中的理解与误解[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曹进 刘建珍;中国符号学研究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5年
3 记者 潘国霖;关注社会生活 加强应用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记者 王中宙;全国第二届蒙古语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内师大召开[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5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召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6 记者 徐川山;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7 赵凤华;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N];科技日报;2007年
8 王力邋记者 毛东风;全国应用语言学论坛召开[N];吉林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黄丹彤;汉字水平测试 闭卷考80分钟[N];广州日报;2006年
10 商伟凡;“客家神山”福建冠豸山定音[N];中国社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曾炜;绝对程度副词及相关形式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文娟;汉字中点状图形的实验方法及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林娟;符号研究的文化维度[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黄劲草;符号学视角下的前景化翻译[D];中南大学;2006年
4 李康熙;从符号学角度分析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王敏;符号学视野下的城市文化元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丽萍;从符号学视角探索语际翻译[D];兰州大学;2006年
7 张桂荣;罗兰·巴特符号学的文化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丽;图像的符号学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史云青;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观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婷;从语言学角度论品牌命名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68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6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