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隐喻的含义与解读——基于戴维森隐喻理论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1-28 03:22

  本文关键词: 隐喻 意义 语言哲学 戴维森 出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对戴维森关于隐喻的含义和理解的思想进行了探讨。戴维森否认有所谓的隐喻意义这种东西。他认为,隐喻是人们富有想象地使用语词和语句的产物;隐喻与普通言说的区别在于使用而非意义;理解一个隐喻就是在做出一个隐喻,对隐喻的解释如同对梦的解析一样,它既是对梦者一方的反映,也在同样程度上是对解释者一方的反映。
[Abstract]:This paper probes into Davidson's thoughts on the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Davidson denies that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metaphorical meaning. He argues that metaphor is the product of people's imaginative use of words and sentenc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taphor and ordinary speech lies in the use rather than the meaning. To understand a metaphor is to make a metaph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is like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dream. It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the dreamer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interpreter to the same extent.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隐喻最初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近年来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它不仅是修辞学和诗学的中心问题,而且成为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艺学、神学、翻译学、逻辑学等学科无法回避的问题。隐喻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哲学归根到底是对意义的探究,而隐喻是意义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宣平;;隐喻在教育学中的作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安军,郭贵春;科学隐喻的本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3期

3 杜建国;;隐喻与语义的意向构造[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5期

4 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陈治国;洪汉鼎;;2004: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袁梅;论言外之意的特征[J];唐都学刊;2004年06期

7 缪俊,胡芳方,阮文善;“零度”的困境——试论修辞与修辞学的价值[J];修辞学习;2005年03期

8 赵素芳;;“程度副词+名词”短语的隐喻机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9期

9 祝智庭;吴战杰;邓鹏;;创意技术:教育技术的新境界[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2期

10 范亚峰;宪法解释的可能性[J];政法论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巨川;;中国新诗的后现代视野[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3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4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张玉清;明清医学再认识[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10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翠霞;“社会资本”究竟怎么了?[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琼;俄语隐喻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芳;上古—中古“寒”、“冷”、“凉”词群的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猛;理解程序论:利科解释学思想研究论稿[D];兰州大学;2006年

5 曲宁;“精致的瓮”与布鲁克斯诗歌批评的悖论[D];吉林大学;2006年

6 朱颖;德沃金的“正确答案”理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王倩;隐喻与文化[D];山东大学;2006年

8 王佳祺;《我们依以生活的隐喻》导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褚丽娟;试谈约翰·巴思《曾经沧海》独特的艺术构造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晓凤;建立在比喻基础上的广告转义修辞[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之君;;西方思想家对隐喻认知功能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张东;;“表”字意义演变过程中的隐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3 张林影;李波;;英汉隐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3期

4 李红月;;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隐喻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5 庞玉奇;试论汉字与图画、刻记符号的关系[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4年05期

6 王庆生;谈篇章修辞[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苟志效;意义与指称[J];学术研究;2000年05期

8 华玉明,黄艳梅;现代汉语中“一”的用法[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9 王铁昆;试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的意义及其特色[J];语文研究;2001年04期

10 梁玉璋;再谈福州话的“做”字[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芳芸;;《医古文》中“死”义词语群的意义探析[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荣馨;;论功能域的概念[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申晓亭;;少数民族文字拉丁转写的意义与方案[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丁洁;;最切近的对等[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毛帅梅;;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黄彪;语言文字 说“贰”[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危兆盖;研究近代中日汉字文化互动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晔;翻译的模糊性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5 温建平;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葛现茹;注意、意识与焦点式语言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匡鹏飞;时间词语前后分句共现状态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亚明;歧义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韩婷;从《左传》与《东周列国志》的词语对比中看词义突显[D];兰州大学;2006年

3 刘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阿拉腾苏布达;东部裕固语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王伟;现代汉语外来词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李成华;论隐喻的关联性和顺应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玮;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过程模式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9 房娜;《庄子》寓言的认知隐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陈一睿;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及教学[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69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69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9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