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28 16:50

  本文关键词: 言语行为 含义意向 含义充实 现象学 出处:《外语学刊》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从第三人称、言语主体、主体间性和交流结构的角度描述言语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呈现方式,探讨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的可理解性、说者赋予意义行为(含义意向)与构建对象性关系行为(含义充实)的本质、实现话语交往功能的意识意向性和主体间性以及交流行为的普遍原则,以期深入地揭示言语行为的外在和内在特征以及主体的参与方式。
[Abstract]:Using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presentation of speech 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ird person, speech subject, intersubje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and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bility of speech acts as a whole. The lobbyist assigns the essence of the behavior of meaning (intention of meaning) and the behavior of constructing object relation (enrichment of meaning), realizes the consciousness, intentional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of the function of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and the universal p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 behavior.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speech act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ubject.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角色关系及其语言体现”(GD10CWW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汉语状位各类短语的系统性研究”(11JYB2030) 暨南大学人才引进项目“状位述宾短语的句法语义研究”(50624044) 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人与人就是在言语行为中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和表达意愿的,也正是通过这种社会性的交流,人才把握了语言,从而成为社会性的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之所以称之为社会的标志。可以说,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延续和发展的一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2 宫原勇,张小简;交流的普遍原则[J];哲学译丛;1999年03期

3 邓晓芒;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现象学思考[J];哲学研究;198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连义;;“语言共性”与“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和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之一[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2 易中天;重新寻找文艺学体系的逻辑起点[J];江汉论坛;1987年03期

3 王楠;;语言哲学框架下的语言使用研究[J];教书育人;2010年33期

4 谢群;宋艳玲;;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继承与超越——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三[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2期

5 吕宗慧;;语言哲学视域中的命题态度[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2期

6 刘辉;;方法论视域中的索绪尔语言观——索绪尔思想系列研究之一[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2期

7 王伟;;语言哲学与功能语言学:联系与区别[J];外语学刊;2009年02期

8 彭爱和;;语言本体论转向与意义的符号性解读[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9 刘辉;;索绪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继承与超越——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10 林建强;;分析性语言哲学:反思与批判[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辉;索绪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柳莉;“美感”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义梅;功能视域中的插入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戈秀兰;情态范畴的多维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宋文玉;文化间性视域中的语用失误[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那晓丹;语言哲学视域中的word to be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吕宗慧;命题态度:范畴、类型及其功能[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李丛;侵殖研究:规范与变异[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周鹏生;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量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大为;关于胡塞尔语言现象学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朱莹莹;张红霞;;汉英直接抱怨语的语用能力的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周丹;;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4 瞧秀梅;王海芬;;言语与情绪[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杨振国;;从言语行为的身份意识谈普通话的推广[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6 华劭;说话人与受话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03期

7 李岩;;广播言语的个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8 林燕华;意向、言语行为和交际[J];惠州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9 刘龙根;言语行为意义观浅论[J];学习与探索;2003年02期

10 李纯,阿不都维力 吾术尔;汉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语言与翻译;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范铸;;中国新闻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演绎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颖;;从功能角度谈称呼语[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项成东;;元交际条件句的语用认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段银萍;;日本人言语行为特征及其对学习汉语的影响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钟宇驰;;关于得体性原则的再思考——与孟华先生商榷[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9 张静;;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刘凤玲;;论修辞语用中的适应原则[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树丰 记者 徐华;中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成立[N];河北日报;2006年

3 周诺;让语言学“热”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刘焕辉 江西婺源人 南昌大学教授;言语交际学的草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张卫国;语言经济学研究存在三个主要维度[N];光明日报;2009年

7 张卫国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学研究所;语言经济学三大命题: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7 黄友;转述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9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慧;汉语虚假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郭晋媛;汉语教学语境下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3 凌来芳;[D];安徽大学;2004年

4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常婉;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董臻;中美文化差异之言语行为比较——“承诺”的文化差异[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7 马琰;美国中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潘小燕;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9 王艺;言语行为和引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建祥;汉语语境下批评言语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71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71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a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