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GG的广州、绩溪、西安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 广州方言 绩溪方言 西安方言 声调 发声类型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广州、绩溪、西安三个方言点的声调,包括三个方言点单字调的调型和时长研究,双字调的调式和时长研究,声调的发声类型研究。 本项实验研究使用Real time-EGG软件提取广州、绩溪、西安三方言点单字EGG信号的基频数据,通过MATLAB7.1自编程序“shijianguiyi.m"提取各单字标注段20个点的基频数据,利用T值法和时间归一法对三方言点单字调的基频和时长数据进行归一,得到三方言点单字调格局。主要结论如下:(1)广州方言单字调系统:阴平55,阳平31,阴上35,阳上24,阴去44,阳去33,上阴入5,下阴入4,阳入3;单字调时长模式为:阳去阴去阴平阴上阳上阳平阳入下阴入上阴入。(2)绩溪方言单字调系统:阴平51,阳平55,上声24,阴去35,阳去33,入声32;单字调时长模式为:上声阳去阳平阴平阴去入声。(3)西安方言单字调系统:阴平31,阳平24,上声52,去声55;单字调时长模式为:去声阳平阴平上声。 从音高和时长研究广州、绩溪、西安三方言点的双字调。首先获取基频和时长等声学数据,然后归一化。主要结论如下:(1)广州双字调主要有5种变调模式:阳平在阴平前,降调31变为平调22;上阴入在阴上前,短平调5变为短降调丝;阳去在阴平后,平调33变为降调32;下阴入在阳平后,短平调4变为短升调45;阳入在阴平、阴上、阴去、上阴入、下阴入前,短平调3变为短降调32。其他双字调组合不变调。(2)绩溪方言主要有6种变调模式:阴平位于前字,降调51变为平调44;上声位于前字,升调24变为降调32;阴去位于前字,升调35变为降调54;入声位于前字,短降调32变为短平调4;阴平位于阴平、上声的后字,降调51变为平调44;阳去位于后字,平调33变为降调31。其他双字调组合不变调。(3)西安方言主要有1种变调模式:阴平在阴平前,降调31变为升调24。其他双字调组合不变调。 本文基于语言学的对比理念,在综合分析汉语方言声调各种发声类型数据后,拟定了发声类型的综合判断模型,即综合对比开商、开闭比、抖动等参数,以开商为主要判断标准,其他参数作辅助判断。正常嗓音作为中间参照值,大于中间值的是气嗓音,小于中间值的是紧喉音,这样得到一个发声类型的基本序列。判断该模型中使用的开商等数据采用参考水平线法和微分法提取,对广州、绩溪、西安三方言声调的发声类型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广州方言阴平整体为正常嗓音,从第15个点开始变为气嗓音;阳平整体为气嗓音;阴上为正常嗓音;阳上的前4个点为气嗓音,从第5个点开始变为正常嗓音;阴去前部为正常嗓音,从第16个点开始变为气嗓音;阳去整体为气嗓音;上阴入、下阴入、阳入相较于同调值的舒声调喉头偏紧,但仍在正常嗓音的范围内,认定为正常嗓音。(2)绩溪方言6声调前部均为正常嗓音,从第16个点开始变成紧喉音。(3)西安方言阴平整体为正常嗓音,从第16个点开始变为紧喉音;阳平、上声、去声均为正常嗓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俐李;二十世纪汉语声调理论的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2 赵日新;;安徽绩溪方言音系特点[J];方言;1989年02期
3 陈晓锦;广东粤语的鼻音韵尾和入声韵尾[J];方言;2001年02期
4 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J];方言;2004年01期
5 李书娴;;关于广州话阴去调和阳去调的听辨实验[J];方言;2008年01期
6 孙立新;关中方言略说[J];方言;1997年02期
7 李新魁;粤方言语音特点探论[J];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01期
8 梁猷刚;广东方音特点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9 沈向荣;刘博;;汉藏语中的塞尾爆破现象[J];民族语文;2010年01期
10 刘俐李;20世纪汉语连读变调研究回望[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茂灿;;北京话声调分布区的感知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基德;汉语韵律的嗓音发声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宋益丹;南京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金益;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栗华益;绩溪华阳话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和红艳;山西文水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威彤;西安方言的声学特征分析和韵律建模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永亮;西安方言内部声韵差异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邵丹丹;基于EGG的梅县、福州、长沙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5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7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