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句内指称照应的消解过程

发布时间:2018-01-30 05:08

  本文关键词: 语篇表征理论 指称 回指 下指 主从结构 出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篇表征理论强调语言的动态特征以及上下文对句子意义的影响,因而对名词和代词的照应关系确认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以语篇表征理论为研究框架,分析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包括零形代词)句内指称照应的消解过程,认为句内指称消解主要以线形语序处理,主从结构例外。
[Abstract]: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 emphasize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nd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sentence meaning, so it has a certain explanatory power to confirm the anapho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ouns and pronou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the anaphora resolu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rd-person pronouns (including zero-shaped pronouns), and holds that the inner-sentence reference resolution is mainly handled in linear word order, except for the master-slave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语篇表征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 ionTheory,DRT)是由形式逻辑学家KempReyle(1993)①提出的动态语义学理论。DRT摒弃了以往的语义学理论对句子意义进行孤立的、静态的描述分析,强调语言的动态特征以及上下文对句子意义的影响。DRT认为,语篇的语义表征的建构是渐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瑟;刘伟;郭海云;;汉语第三人称代词预指功能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2 刘国辉,刘露营;认知推理与深层回指的确定[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王灿龙;;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及其相关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4 顾海峰;浅议“它”与“IT”在汉英语篇中指称功能的异同[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文;汉语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桂云鹏;论英汉指代词之翻译[D];四川大学;2002年

2 郑冰寒;冗余信息与英文汉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晋;中国儿童对C原则的习得[D];郑州大学;2004年

4 贺小聃;从认知的角度看句内下指的英译汉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贾珍妮;汉俄指示代词篇章照应功能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狄静慧;英汉回指现象对比[D];延边大学;2007年

7 董亚楠;英语指称性代词it和汉语对应词“它”[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许余龙;英汉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2 高原;从认知角度看英汉句内照应词使用的区别[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3 王灿龙;;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及其相关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4 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验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丹;张显成;;论程度副词“最”的双层级特征形成机制[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2 李小平;;《齐民要术》指称植物的量词“科”及其演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张美涛;;谈维语“bu/u”的显性回指功能[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何海英;;简析“这么”的句法特征及语义特征[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韶丹;;现代汉语社会性群体称谓的特点及功能分析[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3 王健平;;关于语词的理解与对象的命名[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4 余华;刘楚群;;群体确称语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霄军;;主观性语义特征及其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一;;关于现代汉语“广狭同词”现象的若干考察[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李贤华;于淼;吕雅娟;;题录信息的机器翻译方法[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2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贾晴;基于数据库的汉韩对话语篇指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宁云;汉语篇章零回指的解析与生成:一项基于语料的向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翁依琴;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陈伟英;汉语主语省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杨彬;话题链语篇构建机制的多角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水野江文;“X+的+VP”结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2 李炯;汉语相对性指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宁宁;指称论的历史发展与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吴若愚;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篇章衔接方式偏误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渊;现代汉语“长”、“短”所指面貌及其历史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于海珍;指称信息的不确定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怀宁宁;指称论研究的语境维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田萍;现代汉语指人“的”字结构新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廖琴;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论语》[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汪莹;认知语言学观照下的汉语指示词表达功能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5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75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3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