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
本文关键词: 句式 构式观 构式性 浮现性 还原性 复杂性系统 出处:《汉语学报》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对句式分析中构式观的形成过程、理论结构及其分析策略做出新的逻辑分析和理论阐释。文章首先指出句式分析经历了从结构到构式的演变,构式观的提出使句式研究特别关注构式特征的浮现性和句式形义关系的透明度。在句式特征中既包括构式性特征,也包括非构式性特征,因此在句式研究中需要将构式性分析和非构式性分析这两种策略结合起来。这种构式观具有鲜明的现代科学和科学哲学的背景。文章最后对构式理论的效度做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new logical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d analysis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view in the sentence analysis. First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sentence pattern analysis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from structure to construction.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on makes the study of sentence structur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and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syntactic rel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it includes both the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and the non-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construction analysis with the non-construction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sentence structure, which has a distinct background of moder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Finally, the validity of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is given. Further thought.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2&ZD17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的支持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O引言:构式的基本特征自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引人到汉语研究中后,汉语的句式分析(尤其是若干特殊句式形义关系的探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①同时,也许是由于构式语法尚未清晰而系统地阐述其方法论主张,因此常常作为一种研究观念和理论目标而驱动相关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春宏;;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J];汉语学报;2010年04期
2 施春宏;;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3期
3 邓云华;石毓智;;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4 施春宏;;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J];当代修辞学;2012年01期
5 孟凯;;构式视角下“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的范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语文研究;2011年04期
6 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年03期
7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年04期
8 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9 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10 施春宏;;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J];中国语文;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郑维;;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对比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武懿斌;;再论“V+ta+ge+——”双宾语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朱凤梅;;浅析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在语言习得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6 鲁克伟;;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型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梁世红;陈一;;含双项表量定语偏正结构的语义理解因素[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9 周莹;;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10 邹春玲;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严辰松;;英汉语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云靖;北京话音节发音的时间结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7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云娣;双及物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学群;英语致使—位移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志军;基于认知的现代汉语双宾句式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丽哲;“S比NP还NP”构式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尹吉;“把+N+Vv”结构的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颖;基于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英汉存在构式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汪国菊;英语动结构式的事件框架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洁;;转喻压制及其在英语双及物动词中的表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祖人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思路述评——从语言共性与个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钱旭菁;;汉语语块研究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韩敬体;;全面反映汉语词汇发展的新面貌——谈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问题[J];辞书研究;2006年01期
5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6 林书武;注意语言事实的描写——《语言》杂志征求语言描写报告[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7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8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9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10 文炼;;汉语的结构特点和语法研究[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宏帆;;“把”字句的习得研究及其教学——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孟凯;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耀廷;;主谓句句式的交叉及其归类[J];思想战线;1989年04期
2 宋擎柱;;当心句式杂糅[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年09期
3 赵平安;试论铭文中“主语+之+谓语+器名”的句式[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4 齐沪扬;表示静态位置的状态“在”字句[J];汉语学习;1999年02期
5 陈景元;“VO_1要VO_2”句式的韵律结构与重音分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周敏莉;朱玲君;;固化的“不要紧”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宋玉柱;也谈“连动式”和“兼语式”——和张静同志商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2期
8 陆世光 ,李培元;双宾语句式初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9 宋玉柱;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
10 陈梦韶;谈古汉语“惟……是……”三种句式[J];语文学刊;198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PI勇;;谈唐诗之吟诵丨以台湾诗社之吟调为例[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2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3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钟明荣;谢双园;;主观性和“还NP呢”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熊学亮;;构式的辐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李蕊;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助词“着”的选项与排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9 杝菘霖;曹逢甫;;台pc闽南姙、华姙程度副奮“生”的姙├丛碵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席留生;;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池莉;沉下去浮上来[N];人民日报;2004年
2 黄集伟;偷棵菜送给2010[N];南方周末;2010年
3 韩石山;近三十年来汉语句式的倒流现象[N];文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何东平 邢兆远 吴小京;见证韩国“汉语热”[N];光明日报;2005年
5 晓郁;善待母语[N];江西日报;2004年
6 徐家永;要注意三种特殊否定句的使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7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蔡伟 浙江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俞丹;方法陈旧缘于对写作认识的模糊[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裴蕾;从“繁体字提案”说开去[N];四川日报;2008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栗溶 图格拉格;网络语言正在不经意间进入你的生活[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10 刘永耕;王力《古代汉语》“休”字注释商榷[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4 卢惠惠;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文格;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立平;关于形态变化对语序及主语脱落影响的历时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路广;《法言》词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叶林;邵阳方言双宾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袁园;“有”字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沈俏璐;舟山方言句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赵丽红;由“V给”引起的兼语式及相关句式的句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彦杰;“宁可”句式的语义选择原则及其语篇否定功能[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殷润林;自贡方言语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吕建军;“NPL+V+着+NP”句式的语义辨析及生成机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郑尧;动结式的语用解释及其进入相关句式的原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珏;“即使……,,也……”复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于丽丽;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1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8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