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的进化动力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 模因 语素 语言演化 博弈论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语言进化动力学看,模因是进化稳定策略,相当于Croft的理论框架中的"语素"(lingueme)。模因和语素都是语言进化中被复制和传播的对象。虽然基于模因和语素的理论都有效地解释了语言的传承性和生产性,但未能有效地解释语言创新问题,即突变策略如何成为进化稳定策略,或者任意的信息单位如何成为语素。然而,博弈进化论的框架内,通过说明突变策略成为稳定策略的限制性条件,可以说明语言进化中的语言创新问题。决定语言创新的重要因素是进化的力量,该力量源自个体在道德原则调整下的生存博弈中求生存的动力,是众多个体追求生物、社会和经济效用的合力。语言进化的力量要求,突变策略只有满足策略的复杂性条件才能成为进化稳定策略。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evolution dynamics, meme is an evolutionary stability strategy. "morpheme"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roft). Both memes and morphemes are duplicated and propagated in language evolution, although the theories based on memes and morphemes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ductivity of language. However, it fails to effectively explain how mutation strategies become evolutionary stability strategies or how arbitrary information units become morphemes. Howeve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ame evolution theory. The problem of language innovation in language evolu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explaining that mutation strategy becomes the restrictive condition of stable strategy. The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language innovation is the power of evolution. This power is derived from the survival of individuals in the game of survival under the adjustment of moral principles. It is the power of many individuals to pursue bi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utility and the power of language evolution. Mutation strategy can become an evolutionary stability strategy only if the complexity of the strategy is satisfied.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指类句的认知语用研究”(10YJA740095) 山东省教育厅项目“指类句的语用研究”(J10WD64)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1]近几年来,该理论在语言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何自然等做了详尽的总结[。2]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方面探讨语言的模因现象,成果斐然。这些研究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语言就是模因这一观点,并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江进林;舒白梅;;论“PK”的流行原因及其词义转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2 石磊,钱勇;长期隐性互惠合约下的超稳定社会结构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钱勇;义利字典序结构假设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内在运行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越子;企业权力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3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丁影;农地规模经营的演化博弈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郑锦怀;翻译研究的经济学视角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有;比喻在汉语偏正式合成词构成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2 彭易衡;“洞天”中的特殊构词方式[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3 柳燕梅;试谈“一用语素”与“独一无二成分”[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1期
4 冯英;水语loη~2构成的复合词[J];民族语文;2003年05期
5 王峤;;词素问题小议[J];青年文学家;2009年23期
6 周一农;从字法与词法的对应看汉语语素与文字的一致性——答潘绍典同志[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4年01期
7 杨晖;英汉两种语言中语素、词缀、词尾的比较[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蒋琼;理据与汉语语素[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路伟;现代汉语语法单位及其关系[J];红河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10 苏宝荣;汉语语义研究的基本单位应分为语素与词两个层级[J];河北学刊;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印;;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对语素、词的结合能力的说明[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2 苏宝荣;;词(语素)义与结构义及其在语文辞书编纂中的处理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苏新春;;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论[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尹绍华;;浅谈羡余成分造成的语病[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海英;;新词语词典中的词群现象——“大”字头词群考察[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程文;;从法国汉语教材看法国汉字词汇教学特点[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林颂育;;异源同型语素的辨析——以闽南方言多功能虚字眼“咧”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彭泽润;丘冬;;现代汉语词典和字典编写思想的现代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亢世勇;李毅;孙道功;张楠;;汉语系统语料库的建设与词典编纂[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 周士琦;从“驴马之争”看并列语素排列[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于虹;关注字母词在中文中的渗透[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杜翔;《现代汉语词典》词本位的编篡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胡宗哲;还“油藏”的“藏”正确读音[N];中国石油报;2006年
5 沈锡伦;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6 苏宝荣;谈谈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民族特征[N];光明日报;2002年
7 南京市文枢中学 杨娅妮;浅谈汉语新词语发布的词汇学意义[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8 王一民;“绿苔”中的“苔”怎么读?[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9 李二占 苏军锋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一部研究语言微系统的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语言所 董琨;错误百出 贻笑大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云健;传播与传承视角下基于模因理论的元音系统演化计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王汉卫;华语阅读测试论[D];暨南大学;2008年
4 闫从发;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时代汉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宏丽;明清敬谦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韩秀娟;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通用词语用字研究及字词语关系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倪兰;中国手语动词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斯迪克江·伊布拉音;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比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志平;汉语双音词的属性测查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坛孝;模因机制下“山寨X”构式的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2 艾玉婷;模因论视角下《家有儿女》中父母和青少年的冲突话语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莹莹;中国喜剧小品语言的模因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婷;模因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崇;模因理论的变异性、顺应性及其生命周期动态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6 赵慧娟;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语言模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磊;译化模因及其文化共鸣的探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8 戴淑君;广告语言的模因现象及其强势模因策略[D];宁波大学;2011年
9 黄海婷;手机短信语言的模因论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10 解卫卫;基于组合结构的汉语语言模因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84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8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