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语式、态与宣意元素
本文关键词: 语气 语式 宣意元素 断言式 祈愿式 已然态 非已然态 出处:《当代语言学》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语界对语气的理解与外语界很不一样,外语界将之理解为mood,汉语界则将之理解为还包含情态和句子功能类别的"大语气"。汉语界对汉语有什么语气看法不一,对语气的分类也各式各样。本文借鉴清初学者魏维新的语言观,把话语中传达言者语言主观性的成分统称为"宣意元素",把谓语传达的语言主观性称为"语气"(mood),将谓语传达语气的形式称为"语式"(mode)。笔者认为,语句的定式与否取决于其谓语是否有宣意元素;英汉否定句所否定的以及一般疑问句所疑问的都是谓语的宣意元素;英汉实际上都只有两个基本语式,即断言式和祈愿式。英语的断言式实现为过去和非过去这两个基础时,其否定词一般是not。汉语的断言式实现为已然和非已然这两个基础态,已然态的否定词是"没",非已然态的否定词是"不"。英汉祈愿式的谓词都是其原形,英语祈使句的否定式是Don't+V,汉语祈使句的否定词是"别"。
[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mood in Chines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foreign language. It is interpreted as moodin in foreign language, and as "big mood" in Chinese, which also contains modal and sentence functional categori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od is also varied.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from Wei Weixin, a beginner in Qing Dynasty, The subjective component of the speaker's language in the discourse is called "the element of mean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language conveyed by the predicate is called "mood" and the form of the predicate conveys the mood is called "verbal form". The structure of a sentence depends on whether its predicate has an element of meaning; what is negated by an English-Chinese negative sentence and what is questioned by a general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re all elements of a predicate; in fact, there are only two basic expression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at is, assertion and wish. Whe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ssertion in English is based on the past and the non-past, the negative word is generally no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ssertion in Chinese is the basic state of "already" and "non-already". The negative word of the already state is "no", and the negative word of the non-already state is "no". The predicate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mperative sentences are their original forms, the negative forms of the English imperative sentences are Don't V, and the negative words of the Chinese imperative sentences are "different".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
【基金】: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11工程项目“英汉汉英翻译器的研制”(项目编号:0103B07)的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度重大项目“基于故事的初级阶段英语教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0JJD740014)的资助
【分类号】:H314;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云秋;现代汉语口气问题初探[J];汉语学习;2002年02期
2 赵春利;石定栩;;语气、情态与句子功能类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庞文斌;张国煊;曹恬;;基于规则和统计的汉语浅层句法分析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6 刘鹏元;;询问式搜索请求的模式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周丽娟;张坤丽;袁应成;昝红英;;基于规则的现代汉语连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现云;王丹;;英语“have+VP”与汉语“有+VP”对比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9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薇;李小军;;也谈语气和语气词——兼与孟子敏先生商榷[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年04期
3 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汉语学习;2002年02期
4 张云秋;现代汉语口气问题初探[J];汉语学习;2002年02期
5 孙汝建;句末语气词的四种语用功能[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孙鸿仁,王先寅;英语虚拟语式时态意义探讨[J];外语教学;1996年01期
7 邵京;语言差别与思维差异——汉英反事实假设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1期
8 陈国华;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1期
9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10 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树铮;再论“兼语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2 孙鸿仁;从标记性看虚拟语式类型的确定[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3 朱敏;;“同语式”略论[J];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03期
4 茹孝宏;兼语式和主谓作宾式的区别[J];青海教育;2004年Z1期
5 周玉琨;取消“兼语式”研究简评[J];语文学刊;1997年03期
6 黎琳;;“兼语式”摭谈[J];语文天地;2001年13期
7 邱洪瑞;浅谈古今汉语的“兼语式”[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郑崇仁;是兼语式 不是双宾语[J];下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9 孙鸿仁,,桂扬清;英语虚拟语式探讨:从时态意义看虚拟语式类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10 赵益贵;论兼语的特征及兼语式结构之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邢欣;;时态限制词在区分不同句型方面的作用——以兼语式与小句做宾语句的区别为例[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席留生;;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丁锡国;山东诸城:标语式春联淡出乡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范垂功;更深刻地关注人的成长[N];文艺报;2010年
3 北乔;狂欢话语式的苦难叙事[N];文学报;2013年
4 黄仲山;警惕标语体的批评[N];文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莹;同语式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王磊;空间语式的泛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陈磊;有无类兼语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华;《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叙事语式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岳守雯;兼语式复合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许漪;论译者的文化身份对叙事语式重建的影响[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7 潘慧兰;《儒林外史》英译本中叙事语式的重建[D];中南大学;2008年
8 成镇权;论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袁芳;汉语兼语式的句法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10 刘莉莉;现代汉语同语式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29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29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