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中的言意之辨——古代语言与知识的关系范式新探
本文关键词: 言意之辨 古代知识论 语言 知识 跨文化研究 出处:《学术月刊》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古代言意范式中,物自身或者超越性的终极存在被视为知识的来源,人通过对这个来源的直观和内在的理性反思而获得知识,语言则是人造的表意工具,三者在其中只能单向度地遵从物—意—言的顺序转化。在这个认识框架中,古代的言意之辨在理论上必然得出"言不尽意"的结论。跨文化的视角提供了超越古典范式"目的—工具"的新的理解维度。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意义,某种具体的群体语言更是该文化中个体存在的一部分,反过来规定了该群体整体知识的发展。在现代默会知识论、解释学和语言哲学视野中,语言、文化与知识都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可能。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相互促进的辩证过程提供了克服"言不尽意"的可能。
[Abstract]:In the paradigm of words and meanings in ancient times, the ultimate existence of things themselves or transcendence is regarded as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Human beings acquire knowledge through intuitionistic and internal rational reflection of this source, and language is an artificial means of expression. Among them, the three can only follow the order of material-meaning and speech in one direction. In this framework of cognition, In theor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peech and meaning in ancient times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ords do not mean everything".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provides a new understanding dimension that transcends the classical paradigm of "Skope-tool". Language is not only instrumental in meaning. A specific group language is a part of the individual existence in this culture, which in turn def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knowledge of the group. In the view of modern tacit knowledge theory, hermeneutics and linguistic philosophy, language, Culture and knowledge are both subject and object, and the dialectical process of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na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language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to overcome "speech is not intende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哲学系;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1189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贵,周裕锴;语言:筌蹄与家园——庄子言意之辨的现代观照[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大规模的语言工程项目——“北京口语调查”通过专家鉴定[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3期
3 王德春;语言学分科和多角度研究语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4 冯倩;语言学教学应注重听和说[J];中等医学教育;1996年02期
5 申开敏;《语言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兼述《语言学》的教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2期
6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总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7 杨利芳;;语言学中逻辑思想的历史流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何毓玲;集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书——《语言学新探》[J];汉字文化;1990年02期
9 冯志伟;我国机器翻译研究工作的回顾[J];语文建设;1990年05期
10 ;古汉语全国第二届学术讨论会在太原举行[J];语文建设;199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剑芬;;汉语韵律切分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线索[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陈东有;;江西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总结讲话(代跋)[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语言理论的新发展——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郭祖仪;;荀子《正名》篇的心理语言思想初探[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5 朱峰;;显性和潜性——语言学中的新概念——读《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6 朱峰;;显性和潜性——语言学中的新概念——读《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7 周洪波;;他深深地迷恋着语言学——读王希杰《这就是汉语》[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8 李晗蕾;;重读《汉语修辞学》[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9 李新力;任创业;;语言学的研究需要数理统计知识[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尔钢;;辞典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一个世纪后,地球上的语言将会减少一半[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刘茜;《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语言学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本文为周有光孙女周和庆整理、提供;语言学:我业余的爱好[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江涛;北京召开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N];文学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陈洁;特等奖“照例”空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浙大;东汉魏晋疑伪佛经的语言学鉴别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张骅;继往开来,,推动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庞兆麟;迎来文字改革的春天[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10 李开 南京大学中文系;说“言”道“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2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雒自清;语义块类型、构成及变换的分析与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声学研究所);2004年
4 高海洋;北京话常用词社会分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张莹;译学观念的演进和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孙国俊;语言歧义及其消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王望妮;中美政府首脑记者招待会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张玉芳;演讲话语象征性互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的指向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红;翻译研究的新课题[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2 钱英娇;当代合同语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俊勇;写作基本规律再认识[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4 赖阳;试论语用的基本原则[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程艳梅;贾公彦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龚潇;[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满伟;邢f: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莉萍;[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9 徐萍;翻译中的词汇空缺[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冯欣;品牌命名问题的综合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530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3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