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英汉特殊被动句的整合方式

发布时间:2018-02-27 03:22

  本文关键词: 特殊被动句 概念整合 认知机制 出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比较了英、汉语言特殊被动句式,分析了特殊被动化现象——不及物动词、非动词或动宾结构谓语和间接受事主语被动句的规律和创新认知机制,具体涉及到被动构式的意义、扩展基础、认知机制和语义类型。通过心理空间的隐喻和转喻映射,概念整合形成了英汉特殊被动句式。英、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差异在于,汉语被动句在语言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上整合的程度高于英语,即汉语异常谓语与主语整合出现于被动句的频率高于英语。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pecial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analyzes the rules and innovative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the special passive phenomenon-intransitive verb, non-verb or verb-object structure predicate and indirect subject passive sentence. It involves the meaning of passive construction, the expansion of the basi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the semantic type. Through the metaphor and metonymy mapping in psychological space,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forms a special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 patterns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in linguistic form and semantic structur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English, that is, the frequency of Chinese abnormal predicate and subject integration in passive sentence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English.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构式的认知研究”(07BYY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H0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2 熊学亮,王志军;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1年03期

3 石毓智;英汉动词概念结构的差别对其被动表达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6期

4 黄昌静;邵志洪;;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6年06期

5 邓云华;;英汉异类联合短语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8期

6 唐燕玲;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实质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5期

7 张建理;;英汉双宾语句认知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9 熊学亮 ,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10 张辉;语法整合与英汉致使移动的对比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史国东;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刘世余;赵秀莉;;“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张先刚;;英文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刘利;先秦单音节助动词考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孟凯;中古汉语让步复句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9 解植永;;《左传》、《史记》判断句比较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4 邓守信;;从第二语言习得看被动句[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屈哨兵;;被动标记的认知分析[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杨海明;;被字句中弱施动角色的层级[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杨巍;李芳杰;;汉阿被动表述比较研究[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许小星;亢世勇;;基于标注语料库的“被”字句语义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蚁坤;汉语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使用条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田阡子;现代汉语被字句的词汇语法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俞建耀;二语习得过程中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的综合解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4 洪琳;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廖强;《韩非子》否定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丁俊苗;《醒世姻缘传》复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袁金春;《国语》称代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安丰存;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D];延边大学;2003年

9 张莹;“V到”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10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体与连续动作连动式[D];延边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琪龙;“语义结构”体现关系的探索[J];当代语言学;1995年03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4 杨国文;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5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6 袁明军,张慧晶;语义特征研究概观[J];汉语学习;1999年05期

7 王红旗;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8 石毓智;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变化及其对语法的影响[J];汉语学习;2003年04期

9 石毓智;;语法是“生成的”还是“合成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庚生;陈欣;;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文广告双关的认知阐释[J];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王爽;;解读《夏洛的网》篇章意义建构中的意象投射与概念整合[J];理论月刊;2010年04期

3 张运桥;;概念合成理论对字谜的认知与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尚云龙;;概念整合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1期

5 胡婷芳;;一种特殊的文言被动句[J];文学教育(下);2010年03期

6 苏健;翟海群;;李白诗歌的概念整合视角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钟长艳;;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英语幽默言语[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刘鸿庆;;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英诗汉译心理映射研究——以汉译The Road Not Taken为例[J];科技信息;2010年08期

9 梁良;;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综述及反思[J];考试周刊;2010年24期

10 温伟力;;概念整合理论对中介语分析的解释力[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张宁宁;英语时体习得中的类比运用: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案例调查[D];复旦大学;2009年

3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杨彬;心智的门铃[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玉娇;从认知的角度看英语博喻的意义建构[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庆云;英语平面新闻标题中仿拟的认知语用阐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敏;商务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罗丽;汉语旧词新义的认知理据[D];浙江大学;2010年

5 栾丽娜;概念整合理论对双关的认知阐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弓迎春;概念整合理论对相声的解释力[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7 齐金鑫;从概念整合理论看唐诗翻译的认知过程[D];西南大学;2010年

8 魏宁玲;概念整合理论的人文缺失与补足[D];西南大学;2010年

9 唐蕴;仿拟生成的认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胡红艳;中西时间意义构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40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40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