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
本文关键词: 语义图 跨语言比较 语言类型学 语法化 出处:《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义图模型是语言类型学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目的是采用几何图形来表征语法形式的多功能性,揭示人类语言中语法形式多功能模式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该研究模型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Abstract]:Semantic graph model i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typ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 purpose of semantic graph model is to use geometry to represent the versatility of grammatical forms. It reveals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regularity of the multifunctional pattern of grammatical form in human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research model from five aspect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2 吴福祥;张定;;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3 陶成蹊;;《认知语言学导论》、《语法化学说》及《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出版[J];当代修辞学;2010年01期
4 陈前瑞;;当代体貌理论与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J];汉语学报;2005年03期
5 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4期
6 江轶;;国际当代语言类型学发展动态[J];现代外语;2006年03期
7 金立鑫;;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随利芳;;语法标记“说”和“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宋文辉;;上古汉语双及物句式的类型学特征与演变机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苏艳飞;;壮泰语被动标记语法化探讨[J];语文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5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晏尚元;;指示词THAT的语法化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刘殿义;;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结构——语义图方法的初步探索[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张骅;语言所举办两场学术演讲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发挥学科特色 创新理论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7 高山杉;“学术女超人”原来是“书皮党人”[N];东方早报;2010年
8 丁帆;超越布斯[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卢卓群;研究汉语句法机制的力作[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阎思 杨耕耘;失序的网络社区语言[N];湖北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铺话连词、介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翠;俄语语序的语言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刘晓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阐释[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9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勤;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2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孟静;Be going to结构规约含义的语法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7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10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47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4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