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主语成分的预设及若干相关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8-02-28 16:40

  本文关键词: 主语 预设 假说类语句 不定指名词项 出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语主语成分,无论是否由专名(含限定摹状词)充当,无论是由哪些词、短语充当,无论是否与话题成分重合,都是含有存在预设的。主语成分的存在预设可分为物理世界的存在预设和心理世界的存在预设,物理世界的存在预设,又可分为个体的存在预设和类的存在预设;承认心理世界的存在预设是"主语预设无例外论"的立论关键。所有假说类语句的主语依然含有存在预设。不定指名词项充当主语也必含存在预设。"存在句"中的主语含有心理世界的存在预设。分析汉语主语成分的"存在预设",应注意避免混淆语言表达式的两种不同用法,即:它的提及和它的使用。研究汉语主语成分的预设,有助于深化"预设的否定测试法"的有效性的认识,有助于深化汉语预设触发语的研究。
[Abstract]:Chinese subject elements, whether by proper names (including qualified descriptions), whatever words, phrases, whether or not overlap with the topic,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subject compon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and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class. Acknowledging the existence presupposi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is the key to the argument of "subject-presupposition without exception". The subject of all hypothetical statements still contains presupposition, and the indeterminate noun as the subject must contain presupposition. The subject contains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To analyze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subject in Chines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void confusing the two different usages of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That is, the study of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Chinese subject component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idity of the presupposition test method and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presupposition trigger.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政府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预设与语文实践”系列研究成果之一(编号:06JSDYY002)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石毓智;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J];语言研究;2001年02期

2 黄华新;徐以中;;预设的动态性和动态预设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利明;;关于预设和蕴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董翠红;刘冬慧;;《论语》的焦点表达[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5 杨凤仙,杨庆芝;易位:古汉语口语语体的语法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颜中军;张学立;;西部地方本科院校逻辑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以毕节学院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张晶;;从量词使用看英汉数量表达之异同[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秦和平;;科技期刊中常见详略失当和混杂错误例析[J];编辑学报;2008年05期

9 史维国;;说两种不同的“NL+V+着+NM”结构[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黄伟力;;略论法律逻辑学的研究视角[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永欣;;西方语法流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刘禀诚;;主谓式标题的语法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伟力;;略论法律逻辑学的研究视角[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孙培福;;变元间的相关性是人类逻辑的本质属性——对王健平先生“相关蕴涵”说的再认识[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杉村博文;;论“话题化”[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文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金菊花;朝鲜后期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玲;维吾尔族预科生汉语完句成分学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吴碧宇;汉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及其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7 张峰辉;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杨洪建;哈萨克族学生汉语否定结构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水香;“其实”的篇章功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史笑非;现代汉语程度义名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李敬爱;“V+到+X”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还是”偏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雷实;现代汉语可逆性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尹基元;形容词性组合“好+V”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徐倩婷;现代汉语中的成分省略—主语个案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钱瑜;汉语“否则”和“要不”的多维辨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枝文;定心短语“N的V”的语义和语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志成;现代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国辉;言语交际中语用预设量的动态变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陈香;前提的特点与广告效果[J];云梦学刊;2003年04期

3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J];哲学研究;195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启功;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2 黄岳洲;《伐檀》、《硕鼠》的语言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朱祖延;古汉语惯用语举隅[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顾静如;略谈xyy式形容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Z1期

5 木之;《愚公移山》补注[J];汉语学习;1980年03期

6 侯万庄;关于蒙古语主从复合句从句的划分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7 罗兴伟;Have作为使役动词的用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8 孙致礼;英语动词不定式名词结构中to的省略——兼与两位同志商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9 卞铁坚;关于“こして”的含义和译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10 孙夏南;现代俄语的数量信息句[J];外语学刊;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米凯乐;;中文逗号用法与汉语阅读教学[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2 胡裕树;陆丙甫;;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因素[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3 竟成;;句首NP的“特指性”与句中NP的“对比性”[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4 李绍林;;论偏正结构做主语的分化及相关句式[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5 叶友文;;“这”的功能嬗变及其他 叶友文[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6 李晓琪;;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7 砂冈和子;;Modal+VP+的+N[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8 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9 荒屋劝;;汉语“V+V+O”与日语“O+V”句式结构的比较——日本学生汉语作文中常见错句—以“爱”为主[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10 中川裕三;;关于“CR句式”中的主语[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蓝地;秦文君——又出新书[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本报通讯员 王绍波 刘国顺 本报记者 肖玉华;走进三军将士心理世界的女教授[N];光明日报;2000年

3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周旺生;立法法与立法质量[N];检察日报;2000年

4 赵锋;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实践[N];人民日报;2000年

5 高永久;相互借用的民族语言[N];人民政协报;2000年

6 甘肃 王延学;名著翻译须求精[N];新闻出版报;2000年

7 记者 郑汉超;民交会挤破门槛[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8 郑日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9 王凤勤;巧用心理暗示[N];云南日报;2001年

10 刘孚岩;书面表达的序列训练[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高敬;两种英语教育模式下的幼儿英语pro-drop参数建立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蒋平;零形回指的句法和语篇特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华;动词带“着”多动句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来德强;“哪儿”的非疑问用法[D];河南大学;2001年

3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5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6 吕红波;汉英实物颜色词对比[D];延边大学;2001年

7 倪鹏华;试论副词“不”对动词的否定功能[D];苏州大学;2001年

8 陈虎;英汉存现句的最简探索研究[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9 李志军;先秦汉语双宾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林载浩;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情况的考察及偏误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48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48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