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方言中词组的“形态”

发布时间:2018-03-02 12:18

  本文选题:方言 切入点:词组 出处:《语言研究》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的语法观念中,"形态"指词内部的变化形式,不管是构词形态,还是构形形态,总是属于词法的层面,但是如果不囿于印欧语的语法概念,客观地面对汉语的事实,我们发现在汉语方言中,有一些类似印欧语形态的语言形式是属于词组、给整个词组增添某种语法意义的。这些"形态",和词法层面的"形态"在功用上并无二致,如果承认汉语的词有某些类似印欧语形态的东西,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汉语的词组也有"形态"。本文列举方言中的例子,论证无论是附加"形态",儿化"形态",重叠"形态",还是复合形式的"形态"都有些是属于词组的,并指出词与词组、词与词素的界线常常被打破是汉语的一个特点,词组"形态"的存在是汉语这一特点所使然,不承认这个特点,会对汉语语法的研究造成某些局限。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grammatical concept, "form" refers to the changing form within the word, whether it is the form of word formation or the form of form, which always belongs to the lexical level. However, if the grammatical concept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 is not limited, the fact of Chinese is faced objectively. We find that in Chinese dialects, some linguistic forms similar to Indo-European forms belong to phrases, which add some grammatical meaning to the whole phrase. These "forms" are functionally identical to those at lexical level. If we admit that Chinese words have something similar to Indo-European, we have to admit that Chinese phrases also have "morphology." examples in dialect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some of the "morphology", "form", "form", "form", or "form" of compound form belong to phrase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boundary between words and phrases, words and morpheme are often broken is a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The existence of the phrase "form" is the result of this feature of Chinese, not admitting this feature will cause some limitation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称[J];方言;2003年04期

2 辛永芬;;河南浚县方言的子变韵[J];方言;2006年03期

3 汪如东;汉语重叠的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贺卫国;;“VV/V—V+结果补语”格式源流考察[J];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邓思颖;;粤语框式虚词结构的句法分析[J];汉语学报;2006年02期

6 刘翠香,施其生;山东栖霞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了”的虚成分[J];语文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如东;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2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媛媛;汉语“儿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冬梅;粤北土话小称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昌梅香;吉安赣语的常用后缀[D];暨南大学;2003年

3 刘莉芳;山西晋语形容词重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郑晓芳;宁波方言中与数量成分有关的动词重叠[D];苏州大学;2006年

5 雷艳萍;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万小梅;江西赣语词汇变音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顶灵;;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以桂林方言为例[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2 傅灵;;普通话对儿童母语语音意识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3 曹旺儒;;蒲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社会语言学阐释[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杜福强;赵则玲;;试论方言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及意义——以吴语甬江片方言数据库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5 王红羽;;四川达州方言的“哈”字浅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黄春妮;;兴山方言中的“X不过”结构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7 张文凭;黄波;任月芳;;普通话的普及与方言的保护——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8 杨颖;;浅谈风陵渡方言中的“咱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刘如正;;衡水市城区方言韵母运用与普通话的差异[J];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童亚飞;;对盐城方言中动态助词的分析与研究[J];吉林教育;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莉;;内蒙古凉城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汪启明;;中上古蜀语与相邻方言的接触[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陈保亚;;词和词组的分布特征分析——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王莉;崔效义;李敬阳;冯祖yN;;方言性伪装语音的声学特征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PrPr;;湘语祁阳方言中塞音声学性质的几个观察[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江道昒;;我县方言与推广普通话[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肖华云;常宝宝;俞士汶;;中文词、词组对应英文翻译的自动识别[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荣宝;陈素梅;李光泽;王幼琨;;方言对儿童标准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张程;曹文;;阜新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邱尚仁;;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的两大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子忱;长春方言[N];吉林日报;2005年

2 游汝杰;方言兴衰存废的社会语言学观[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3 石汝杰;浅议方言和地域文化[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4 汪平;为方言保留一方绿土[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5 吴m#麓;中国方言:离去前的挽留[N];北京科技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苏雁;拯救方言就是拯救地方文化[N];光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陈振凯;保护方言留存民族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8 本报记者 贾梦雨 本报实习生 徐晨卉;方言文化焦虑背后的人文沉思[N];新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毛帽;耕耘在方言的田野上[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阿弗;有关“方言”的那点事儿[N];湘潭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胜;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Pawel Matulewicz(帕维尔·玛突来维切);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汪如东;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6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邱尚仁;方言特殊语汇与民族传统文化[D];厦门大学;2003年

8 马彪;汉语状态词缀及其类型学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郭风岚;宣化方言变异与变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鲜红林;云南罗平布依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伟;临沂(相公)方言语法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周建国;唐洋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萧九根;八都方言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4 王霜;大长山方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昌霞;射阳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莉芳;居都仡佬语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王晓斌;阜宁方言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碧云;双峰方言“把”字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王志勇;弋阳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10 季春红;如东方言的描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56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56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6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