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与现代翻译叙述
本文选题:《新青年》 切入点:内部诗学 出处:《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五四时期时逢文学翻译时尚从晚清向现代的急剧转型。《新青年》有关翻译本质、功能、策略和语言形式的论争,《新青年》同人在批判晚清翻译传统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文学翻译实践,一校一刊的主导意识形态等,营造和构建起现代翻译叙述空间。
[Abstract]:During the May 4th period,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fashion changed sharply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modern era. About the essence and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he argument of strategy and language form,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ce based on criticizing the translation tradition of late Qing Dynasty, the leading ideology of one school and one publication, and so on, create and construct the narrative space of modern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五四文学翻译规范研究”(2005-yw0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秋英,郭汉民;1949年以来的《新青年》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帆;刘师培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叶瑞昕;辛亥革命时期中西文化观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郜元宝;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范伯群;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界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徐改平;《新青年》时期的胡适与鲁迅[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7 袁斌业;;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活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赵炎才;试论“五四”前陈独秀的道德救国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李日;杨毓麟与近代暗杀活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王斌;论鲁迅“宁信而不顺”翻译观的动机[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志群;;现代中国的恋爱革命——从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恋说起[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章清;;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论近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困局[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3 许纪霖;;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知识分子交往网络[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志捷;贺麟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郝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幼平;维新派的翻译理论及实践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影响(1894—191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芹;《晨报》附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巧天;五四时期与三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关于西化论的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逢琴;论章士钊的逻辑文[D];青岛大学;2003年
5 李铁;重读科玄论战[D];湘潭大学;2003年
6 郭萍;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陆兴忍;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滥觞的本土话语资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韩劲松;二十世纪上半叶美术大众化思潮嬗变[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9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月如;论新文化语境中的五四文学翻译[D];青岛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玉石;鲁迅与《新青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小丽;;《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2期
2 赵亚宏;;《新青年》与《甲寅》月刊“通信”栏探究[J];求索;2010年02期
3 唐东堰;李欣仪;;重新审视《新青年》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关系[J];船山学刊;2010年01期
4 邢乐;;刘半农加入《新青年》后的几点变化的研究[J];才智;2010年07期
5 方长安;纪海龙;;《新青年》译诗与早期新诗的生成[J];江汉论坛;2010年03期
6 章清;;五四思想界:中心与边缘——《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的阅读个案[J];近代史研究;2010年03期
7 叶永胜;;陈独秀文学革命的践行者:陈嘏及其文学翻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孟庆澍;;新文学缘何而来——从《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差异说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孟庆澍;;《甲寅》与《新青年》渊源新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05期
10 王黎君;;《新青年》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方竞;;“横行与标点”:《新青年》新文化倡导的一个并非轻松的话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汤哲声;;中国现代汉语形成溯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邱雪松;;20世纪初叶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演变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李祥林;;“新”、“旧”剧之争的历史回视与学术反思[A];京剧与现代中国社会——第三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9年
5 吴凤鸣;;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6 王泽庆;;再论胡适与梁启超之间的科玄之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吴凤鸣;;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为纪念他诞辰120周年而作[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张敏;;《新青年》伦理关怀与当时社会失范的关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叶孟魁;;瞿秋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的全面提出——析《〈新青年〉之新宣言》[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瞿秋白与毛泽东新闻观比较[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洛阳师范学院 张宝明;对峙的意义:学衡派与新青年派文化论争再回眸[N];光明日报;2010年
2 山西大学历史系 杨彩丹;北京高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N];光明日报;2010年
3 左振亮;围绕“三结合” 建设学习型机关[N];北大荒日报;2010年
4 《历史研究》编辑部 雷家琼;五四运动后女性婚姻观透析[N];团结报;2010年
5 左振亮;围绕“三结合” 建设学习型机关[N];北大荒日报;2010年
6 《历史研究》编辑部 雷家琼;五四运动后女性婚姻观透析[N];团结报;2010年
7 左振亮;围绕“三结合” 建设学习型机关[N];北大荒日报;2010年
8 《历史研究》编辑部 雷家琼;五四运动后女性婚姻观透析[N];团结报;2010年
9 左振亮;围绕“三结合” 建设学习型机关[N];北大荒日报;2010年
10 《历史研究》编辑部 雷家琼;五四运动后女性婚姻观透析[N];团结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邱雪松;开明书店、“开明人”与“开明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出版的一种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邓金明;从《新青年》到“新青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玲华;《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良博;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论《新青年》的翻译活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余慧敏;胡适传播思想与自由主义的媒介建构(1905-1937)[D];安徽大学;2010年
3 吴川;《新青年》“戏剧改良”论争及价值评估[D];河北大学;2010年
4 赵红香;胡适、鲁迅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喜镟;《新潮》时期罗家伦新闻传播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游畅;文白转变的五个层面[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李家勇;《每周评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连成;论《新青年》文学色彩之流变[D];湖南大学;2010年
9 刘圆;作为“Renaissance”与“新潮”的《新潮》[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李伟;《语丝》的现代性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66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6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