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文体学研究的路径与前景

发布时间:2018-03-07 04:33

  本文选题:文体学 切入点:路径 出处:《江海学刊》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世纪以来国内的文体学研究,沿着文学史、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的三条路径并驾齐驱,分别在各体文学的囿别区分、文体批评与批评文体以及文学与非文学文体的语言学分析等领域各擅胜场,由此而形成的"三水分流"为文体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入预留了空间和前景。因而,须在滥觞处追溯文体学的理论谱系,在根柢上建构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以突破既有格局,将文体学研究由局部引入整体,由表层导向深入。
[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domestic stylistic studies have kept pace with each other along the three paths of literary history, literary theory and linguistic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ritical style, as well as linguistic analysis of literary and non-literary styles, are successful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The resulting "three water diversion" has reserved space and prospects for stylistic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trace the theoretical genealogy of stylistics at the beginning and construct the ontological value of stylistics at its root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pattern and introduce stylistic research from part to whole and from surface to surfac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研究”(项目号:08BZW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有志;现代文体学研究的90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申丹;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春燕;上义词与下义词的选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周俊兰;从“互动”看特写报道语言的人际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曹彦;论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角度上的差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刘世生;文体学的理论、实践与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5 肖建安;论语言的变化与变异规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赵秀凤,訾缨;文学文体学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宗守云;;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修辞学偏离理论[J];毕节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陈爱勤;英语重音·语义·语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杨彩梅,陈利文;商务英语中文体的信息结构[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吴显友,沙菽;普通文体学:回顾与评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建构[D];复旦大学;2007年

2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刘壮;文体理论与应用文源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福轩;清代赋论流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许平;品境——细读《神州集》[D];复旦大学;2006年

7 张璐;批评文体学[D];河南大学;2007年

8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爽;[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2 沈继诚;论功能对等原则与汉语广告英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许朝阳;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延兵;译者在处理文化类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5 闫景伟;批评语言学与英美新闻语篇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6 焦小婷;空间的诱惑——从接受之维谈小说艺术的空间观[D];河南大学;2001年

7 范静;应用文体常用体裁的汉英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8 史文霞;应用语域理论于报纸新闻报道的文体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童琼;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10 张曼;浅析英语诗歌在培养中国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申丹;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有苗;;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路径、三假设和三重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王纯磊;;英汉语言模因对比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于忠生;;口语交际社会实践性教学的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23期

4 高兵;李华;李u&;;运动事件编码的语言类型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张天伟;;认知转喻的研究路径:理论与应用——兼评张辉、卢卫中著《认知转喻》[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6 孙慧;;功能文体学理论及其应用原则[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屠锦红;何玲钰;谈春怡;;论大学生“母语素养”培育的路径与策略——基于大学语文教学[J];语文学刊;2009年04期

8 饶丽娟;;新建本科院校双语课程建设路径探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莫爱屏;;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路径[J];中国外语;2011年03期

10 张德禄;;功能文体学研究方法探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高兵;李u&;;中国人如何寻找小青蛙?——普通话对运动事件的编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永强;;“张三追得李四直喘气”及其相关句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A Frame-based Approach to Polysemous Near-synonymy: the case with Mandarin Verbs of Expression[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高原;;谈汉语中位移动词的变化——以《古文观止》为个案的认知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江西省委党校 谈慧娟;赣语言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及其路径探询[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韩大伟;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检验“非宾格陷阱假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颖;文学创作中文体深隐原因探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若雪;从话语分析文体学角度探析电视剧《金粉世家》中人物对话[D];南昌大学;2011年

3 刘晓欣;中英文天气预报文体特征对比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敏;倒置的隐喻[D];河南大学;2005年

5 柳明明;文体学视角下的张培基散文风格翻译探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林文慧;对基督教音乐歌词的文体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静雪;中韩外交文书的功能文体学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露;文学作品中的前景化语言及其翻译[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李丽莹;中文表达运动事件的类型学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10 王超;前景化与诗歌语言的文体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77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77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8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