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字拼义理论:心理学对汉字本质的新定性

发布时间:2018-03-07 04:10

  本文选题:拼义文字 切入点:义基 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使用几十个字母来拼写所有的词汇。唯一的例外,就是使用数以万计个方块字的汉字。中文能否拼音化,即废除汉字,改用一般通用的字母来书写呢?这个问题虽经百年纷争,至今仍未解决。本文提出汉字拼义理论,指出汉字系统在词汇水平上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义文字,它切合了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中根本性的语义网络原理,具有稳固的科学基础。汉字充分利用了人脑的视觉加工能力,与拼音文字相比,是一种更为彻底的视觉文字。拼音和拼义文字是成熟、高效的人类文字仅有的两个逻辑类型,不能相互转换。汉字超越了记录口语的工具性,在极大程度上塑造了汉语,使得成熟的现代汉语,必须以汉字为其书面语言,这是汉语不能使用拼音文字的根本原因。
[Abstract]:All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ld today are phonetic characters, and use dozens of letters to spell all the words. The only exception is the use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square characters. Instead of using the usual alphabet? Although this problem has been disputed for a hundred years, it has not been solved ye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spelling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is the unique spelling character in the world at the lexical level. It fits into the fundamental semantic network principle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brain science and has a solid scientific foundation. Chinese characters make full use of the visual processing ability of the human brain, compared with phonetic characters. Pinyin and spelling characters are the only two logical types of mature and efficient human characters that cannot be converted to each other. Chinese characters transcend the instrumental nature of oral recording and to a great extent shape Chinese. Modern Chinese must be written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hy Chinese cannot use phonetic characters.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视听觉词汇加工神经机制化的比较和认知发展研究”(30670702)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课堂教学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07JJD7LX262)
【分类号】:H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仕春;;从复音词数据看上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赫钟祥;汉语、英语、日语音节比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李仕春;;从复音词数据看中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秀艳;;藏汉语偏正短语语序之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郁步利;;表示存在的“there be”和“有”字句及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戴俊霞;“字”与外来概念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刘薇;张松竹;;从《说文解字·叙》析许慎关于汉字起源的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夏远航;;浅析汉字表意性的决定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6 姚田;;汉字图形化再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7 康曼;;字本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史丰;;石泉方言中的一组偏正式短语词[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谢建防;;汉字发展方向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刘世余;赵秀莉;;“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Ma Shi Wen Tong and its Theory of Languag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周金锁;;初论信息与熵的抗争[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胡志明;;释读“书画同源”——对汉字与绘画在起源上的关系的一点看法[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永欣;;西方语法流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秦少康;;网络交流用词分布特征浅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邹晓辉;;优化“语义信息处理”的新方法与实施例——从“一词泛读”到“释义字组”再到“一字精读”[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

本文编号:1577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77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