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同意相邻对中同意应答语的表现手段
本文选题:应答语 切入点:同意相邻对 出处:《当代修辞学》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第一手语料从形式上对汉语同意应答语的表现手段进行了详细描写和系统归纳。汉语同意应答语大致可两分为含鉴定形式的和不含鉴定形式的。含鉴定形式的包括鉴定形式独用、鉴定形式连用、鉴定形式和词汇重复或句子衔接连用;不含鉴定形式的又两分为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直接手段主要是指应答语通过词汇重复或句子来与引发语衔接,间接手段则是指应答语通过与引发语构成广义的复句关系来表达同意态度。
[Abstract]:Based on the firsthand corpus,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means of expression of Chinese consent responders. Chinese consent respond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ose containing identification form and those with no identification form. The forms include identification forms for exclusive use, The identification form i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lexical repetition or sentence cohesion; the other two, which do not contain the identification form, are divided into direct and indirect means: the direct means mainly refers to the utterance between the responder and the initiator by lexical repetition or sentence. Indirect means means that responders express their consent by forming a broad complex sente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licitor.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中心;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同意应答语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0XNF030)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利芳;汉语口语中表肯定、否定的话段衔接成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
2 鞠玉梅;汉英篇章中语法衔接手段及其文体效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1期
3 李悦娥,冯江鸿;析普通话话语中的赞扬及其应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聪;应答词“是、对、行、好”的话语功能分析[D];延边大学;2006年
2 刘蕊;美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社交语用失误的考察与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于聂;汉语会话过程中的肯定性应对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静;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吕明臣;走出“句类”的误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赵英玲;英汉应答接应机制刍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郭志敏;高职学生英语会话的回应失误分析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5 明焰;试论英诗的衔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勇毅,旭登 ,梅君;HSK辅导与“学习策略培训”[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盛永生;电视谈话节目主持话语的基本话目分析[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刘亚斌,李爱军;朗读语料与自然口语的差异分析[J];中文信息学报;2002年01期
9 冯江鸿;英汉赞扬及其应答的性别语用比较[J];外语研究;2003年02期
10 甘能清;日语称赞表达的文化视角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吴剑锋;言语行为与现代汉语句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傅利;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问答话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珊珊;语码转换:方法、功能、动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东华;对中国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指令语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湘燕;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暨南大学;2002年
4 周晨萌;汉语日常会话中插话的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韩玉华;应对形式与两性会话风格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王俊捷;汉英企业篇章的跨文化对比分析及山东企业篇章的英语翻译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曾美勤;两种语篇体裁的功能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祁文慧;语篇衔接标志与连贯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史利红;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体裁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10 刘亚斌;汉语自然口语的韵律分析和自动标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金生;语用疑问句[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2期
2 陈海庆 ,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6期
3 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4 陈团;“寒暄语”的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J];修辞学习;2005年03期
5 王建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亓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2001年01期
8 康天峰,牛保义;疑问句语用因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吕明臣;汉语的情感指向和感叹句[J];汉语学习;1998年06期
10 侯玲文;谈“否定是非问句”[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钰婷;;外交应答语的修辞艺术[J];东南学术;2011年03期
2 郭娟;;汉语中肯定性反问应答衔接语与简单应答词的比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栾育青;;邀请语及应答语的跨文化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树晟;对话语体中“(倒)也是”类应答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卫红;中美称赞应答语的对比分析[D];湖南大学;2003年
3 刘坪;法庭应答语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4 武宜金;门诊医患会话患者应答语信息过量的语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5 赵翠翠;关联—顺应模式下电视访谈应答语信息过量现象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永华;汉语会话之应答语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李冰;法庭应答语信息过量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董云宁;中国大学生赞扬语性别差异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杨迪;英汉称赞语及其应答的对比语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毛培富;中国刑事庭审中被告人应答语信息短缺的语用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79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79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