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象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7 14:52

  本文选题:象征 切入点:符号 出处:《广西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象征涉及的领域很多,本论文以认知语言学层面的象征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前人研究象征成果的整合,对象征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将象征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象征的认知机制。并根据象征、隐喻和直陈等之间的关系,从意义的不确定性到确定性构建了象征——隐喻——直陈的连续统,确立了象征在连续统中的位置。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象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分为国外象征研究和国内象征研究两个部分。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主要对象征的定义和类别进行了界定。首先对象征现象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对象征做出了新的、较为全面的定义,同时阐明象征与符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把象征分为语言象征和言语象征,语言象征和言语象征构成象征的连续体。 第三章主要阐述象征的认知机制。阐明象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策略的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象征的认知机制,并对象征的类比性、意象性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从符号的暗示性和阐释角度分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隐喻意义的相对确定性和直陈的明确性,构建起象征——隐喻——直陈的连续统。 第五章为结论,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立意和不足,并对象征现象的进-步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Abstract]:There are many fields involved in symbolism. In this paper, the symbolic phenomenon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tak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symbolism, the symbolism is redefined and classified. The essence of symbolism is reduced to a cognitive mode, and on this basi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symbolism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uncertainty of meaning to certainty, the continuum of symbol-metaphorical and straight-forward is constructed, and the position of symbolism in continuum is established.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review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ymbolism,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study of symbolism abroad and the study of symbolism at home, and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tent,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efines the definition and category of symbolism. Firstly, it makes a new and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symbolism, and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bol and symbol. On this basis, the symbol is divided into language symbol and speech symbol, and language symbol and speech symbol constitute the continuum of symbol.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symbolism, clarifie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symbolism as a mode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strategy, establish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symbolism, and analyzes the analogy and imagism of symbolism. Chapter 4th analyzes the uncertainty of symbolic meaning, the relative certainty of metaphorical meaning and the clarity of explicit exp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impl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constructs the continuum of symbol-metaphorical and straight-forward communication. Chapter 5th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which briefly expounds the ideas and shortcomings of this paper, and provides dire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step study of symbolic phenomena.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寅;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易明珍;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4 刘国辉;;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含关联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朱晓军;;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以“条”为例[J];语言与翻译;2006年04期

6 吴莉;;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哲学思考[J];学术交流;2006年12期

7 赵海亮;;《汉语大字典》“女”族词的文化内涵与认知[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0期

8 谢赛;;认知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江晓红;;语用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10 谢锦芳;;英汉数字词语的认知比较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刁力人;;基本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王渐进;人体不是一台机器[N];发展导报;2002年

9 杨彬;原来写论文可以更轻松的[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严长元;童年:播撒文化的种子[N];中国文化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10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静;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象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2 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3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4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江秋丽;空间的认知—词汇模式在非正式政治语篇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6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董莹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徐志摩和叶芝诗作中的爱情隐喻的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池哲梅;日语移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10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79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79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5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