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以汉语动结式为例
本文选题:概念整合 切入点:单域网络 出处:《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概念整合理论处理语法结构问题有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两种路径。本研究根据这两种路径对汉语动结式进行了解释,凸显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在单域网络中,及物结构和复合动词(述语+补语)根据范畴化关系进行整合,为构式和动词的融合提供了理据。而在双域网络中,述语和补语通过致使关系进行整合,还可以解释复合动词的非规约性组合和动结式灵活的论元表达。
[Abstract]: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deals with grammatical structure problems with two paths: single domain network and double domain network. It highlight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for grammatical problems. In a single domain network, transitive structures and compound verbs (predicate complements) are integrated according to categorization relations. In the dual domain network, the combination of predicate and complement by causative relation can also explain the combination of compound verbs and the flexible argument expression of verb-resultan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语论元异构现象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2YJC740143) 2011年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全生;王宇轩;;述结式致使语义范畴[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2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尚新;;概念整合与英语完成进行结构语法意义的创生[J];外语研究;2008年01期
5 张辉;语法整合与英汉致使移动的对比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刘正光,崔刚;语法原型与及物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7 张翼;;倒置动结式的认知构式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张翼;;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在论元结构问题上的互补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10 王静;伍雅清;;汉语动结式生成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张佳易;;概念整合理论在英汉新词意义建构中的解释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姚颖;;“不要太×”的构式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4 王华;;小句宾语句中宾语小句的语义类型及其整合特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邹春玲;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7 周长银;;现代汉语“追累”句式的生成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胡建伟;;认知语言学及认知语法对提高语法能力的诠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3期
9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司继涛;;重言格多视角认知阐释[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詹碧文;现代汉语报纸新闻语言证据范畴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方越;广告图文隐喻的认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孔繁冬;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郝楠;在概念整合理论下分析幽默手机短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崔素玲;矛盾修饰法的认知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8 顾海丽;“X就X吧”格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赵丹丹;现代汉语“管”字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贺欣欣;英汉新词语的认知阐释[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孝,李民权;对隐喻的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认知过程的再认识[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杜纯梓;对“杀”和“死”形式标志确立与应用的追踪分析——兼评梅祖麟对动补结构的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4 王俭波;;从概念整合理论看常规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基于《人民日报》的语料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6 王红旗;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语义限制[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7 石毓智;如何看待语法规则的“例外”——从“吃饱饭”、“喝醉酒”现象谈起[J];汉语学习;2000年06期
8 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9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10 Rint Sybesma;沈阳;;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俊红;;汉语动结式存在的认知理据[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吴茂刚;;近二十年来动结式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3 沈力;;关于汉语结果复合动词中参项结构的问题[J];语文研究;1993年03期
4 赵琪;;从动结式来看现代汉语的构式性[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2期
5 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刘文正;;汉语“指宾动结式”的判别和产生年代[J];古汉语研究;2009年02期
7 岳利民;动结式中用作结果补语的“明白”词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8 阎仲笙;复合动词词组的类型与分布[J];求是学刊;1989年04期
9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1年01期
10 潘思思;;《三国演义》动结式“V住”考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敏;;应用DCG文法分析汉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6 郭曙纶;陆汝占;陈玉泉;高峰;;论动词的逻辑论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宋纯;李斌;曲维光;陈小荷;;面向自动理解的汉语明喻句的可计算性考察[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2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金凤;隐喻的生成机制探索[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2 栾丽娜;概念整合理论对双关的认知阐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洁;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唐诗隐喻翻译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朱璨;广告语篇中仿拟的概念整合理论阐释[D];西南大学;2010年
5 曹玲;间接言语的认知阐释[D];河北大学;2005年
6 阿荣;商业广告的概念整合网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翟秀霞;汉语网络语言变异的认知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8 刘慧;心理空间理论与话语误解[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周兰;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隐喻分析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唐瑶;对汉语Vi+NP结构的认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90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9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