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N还N”构式探析
本文选题:构式 切入点:比N还N 出处:《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比N还N"的构式义、结构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其中N的特点,即只有描述性义素非常强的名词才可以进入该构式,如"绅士"。这种凸显的描述性义素在一般语境中都很容易为人们理解,很容易被分离出来,只凸显关涉性义素而描述性义素很弱的名词则不能进入该构式。文章运用"语法的动态观"对副词"还"修饰名词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最后对该构式的修辞效果和修辞手段进行了探讨。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al mean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 in "returning N to N", that is, only nouns with very strong descriptive sememe can enter the construction. Such as "gentleman". This kind of descriptive meaning is easy to understand in the general context, and it is easy to be separated out. A noun with only a weak descriptive sememe is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on of modifying nouns by adverbs "return" is explained by using the "dynamic view of grammar". Finally, the rhetorical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is given. Fruit and rhetoric are discussed.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5BYY032)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年03期
2 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年06期
3 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徐江胜;;试论古汉语句子的焦点和焦点的凸显方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仇旭;;副名结构:语言中的新构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于根元;副+名[J];语文建设;1991年01期
2 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J];语文建设;1997年06期
3 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4 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年02期
5 桂诗春;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J];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凤兰;;简论构式语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2 王珍;;英语移就的艺术理据性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6期
3 万兰芹;;构式语法的解释力——以汉语中三种特殊的双宾句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唐立君;;构式语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董娜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浅析关联理论与构式[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褚纬纬;;基于构式语法的双及物构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34期
8 李勇忠;祈使句语法构式的转喻阐释[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9 张磊;张瑞虹;;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10 王海峰;;离合词离析形式AxB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波;;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把字结构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李云靖;;“NP+的+VP”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雪松;英语句子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3 刘立成;现代汉语限定性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叶枫;基于制约条件的英语语篇语义分析及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郑娟曼;现代汉语贬抑性习语构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丰蓉;构式语法视角下“起来”中动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沈冲;从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角度浅谈构式语法[D];辽宁大学;2011年
3 黄巾格;“被+X”构式的构式语法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周高;质疑构式的构式语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南世锋;英语中动结构施事句法删除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黄学强;构式语法下英汉被动构式功能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8 赵丹静;英汉使役范畴的构式语法观照[D];宁波大学;2010年
9 周少娜;“so what”模式的构式分析[D];燕山大学;2012年
10 曲飞;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构式语法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93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9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