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希腊—罗马与中国传统中的表达伦理学
本文选题:修辞学 切入点:说服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理论中,品德、逻辑与情感构成了修辞说服的三个要素。演说者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通过逻辑推理,通过调动自身或受众的情感因素,进行说服,达到预期的修辞目的。在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传统中,关于演说者品德形成方式及其功能的看法,既有唯心主义的观点,也有实用主义的观点,品德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现实的,也可以是通过演说建构的。在中国先秦时期的修辞思想中,言说者的道德品质也被看做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此问题上,儒家、道家、法家等的观点也存在许多差异。在本文中,作者对东西方古典时期的表达伦理传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古希腊、罗马和中国先秦时期的表达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概括了唯心主义与实用主义两种表达伦理思想,揭示了中西方修辞伦理观上的异同。
[Abstract]:In western classical rhetoric theory, moral character, logic and emotion constitute the three elements of rhetorical persuasion. In the rhetorical tradition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re are idealism and pragmatism in the form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speaker's moral character. Moral character can be innate, realistic, or constructed by speech. In the rhetorical thought of China's pre-Qin period, the moral quality of the speaker is also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ffect of persuasion.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views of Taoists and Legalist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ethical tradition of expression in the classical period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thics of expression between Rome and China in the pre-Qin period, generalizes idealism and pragmatism, and reveal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hetorical ethics.
【作者单位】: 韩国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志超;;浅析古代希腊社会的演说传统[J];沧桑;2006年01期
3 赵沛林;开拓外国文学主体性研究的新方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陈思和;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4期
5 金生肱;德性教化乃心灵转向——解读柏拉图的德性教化理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6 汪代明;试论认识灵感本质的第三条途径[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耿强;性别政治与翻译的忠实[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胡炼;孔子与柏拉图美育观之比较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刘精科;“自然”在人类诗学观念中的变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4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5 王永豪;无言的逍遥[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武红;艺术家的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宫寒冬;人的心灵世界的文化形式:宗教、艺术与哲学[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阳;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梅红;《读者》的品牌及审美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燕;从隐形之诗到显形艺术——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诗和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2 林丹;熊十力“体用”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尤强;文学艺术中的非理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冯阳;论《红楼梦》的潜意识描写[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谌毅;西方现代造型艺术中的“表现”问题[D];武汉大学;2004年
6 刘建淑;苏珊·朗格艺术幻象论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云增;论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王圣;康德论美的普遍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世伟;宋代佛教雕塑与希腊古典雕塑之比较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10 罗杉杉;柏拉图女性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福连;;语用学的发展:与修辞学的交汇[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2 李超;;基于大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修辞学课程改革——由专业选修课向公共素质课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3 胡毅;;浅谈广播语言与修辞学的关联[J];大舞台;2011年07期
4 程虎;;接受修辞学视野下的翻译过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苏力;;修辞学的政法家门[J];开放时代;2011年02期
6 谭学纯;;八卦“学术进球”和“学术金秋”[J];当代修辞学;2011年03期
7 朱大可;;起自草莽[J];中国改革;2010年Z1期
8 肖玉杰;;演讲时忘了台词……[J];现代营销;1996年10期
9 郑颐寿;;论汉语辞章学的定义[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刘蕾;;“极高明而道中庸”——浅探《新著国语文法》中的修辞语用思想[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Diane Desrosiers-Bonin;;修辞学历史上的创新视角(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武占坤;;一部闪光、爆炸的修辞学新著——读《王希杰修辞学论集》有感[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新;;谐音与游戏[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万云;;胡裕树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卫国;陈屹立;;经济学的语言与语言的经济学——语言经济学的一个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名方;;后记(一)[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马天俊;;马克思的修辞学实践[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许敬生;;简论中医古代文献在古汉语研究中的价值[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9 张爱书;;王希杰修辞学的逻辑体系[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晗蕾;;语言研究的新视域:零度和偏离[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媛嫒 曾毅平;多学科交融中的修辞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宗廷虎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修辞学会及华东修辞学会顾问;语言和谐与社会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玉成;“智慧的声音”[N];学习时报;2002年
4 马美著;汉字修辞:修辞学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5 北京大学 陈汝东;话语学研究现状与趋势[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晓白;汉语也有风格[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潘文国邋口述 本报记者 张英 记录;潘文国:100年来,我们用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N];南方周末;2007年
9 记者 徐华西;模糊语言研究要注重更新方法[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2 李义海;西周金文修辞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玉芳;演讲话语象征性互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丁秀菊;先秦儒家修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罗渊;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论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罗群;论修辞学的社会实践[D];广西大学;2007年
2 孔飞燕;语词的广义修辞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农雪梅;汉泰比喻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 袁媛;语言学理论在广告文本中的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孙文娟;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广告语言中的劝说手段[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林旺芳;理论与实践: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龚茂华;《马氏文通》修辞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雅婷;化妆品广告的劝说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春霞;试析王熙凤的修辞式推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莉莉;现代汉语同语式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95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9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