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
本文选题:积极语用 切入点:语用风格转换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积极语用是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创造活力的主动完整的表现性言语行为,消极语用是一种机械认知、单向接受从而趋同外化、共性输出的被动狭隘的复述性言语行为。由消极语用到积极语用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语用风格的转换。积极语用观依托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汲取了"超越论""创新说"等新教育理论、"表现性目标"等西方新课程理论、当代积极心理学和时间美学等诸多思想精华而发展起来。积极语用观包含了多维度基本内容,即基于表达动机的"自觉语用",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全语用",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洋溢着主体个性活力的"深度语用"(表现性语用)。积极语用理论视角的顺时确立,为中国母语教育的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学理支撑,为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乃至母语教师素养的完善和更新输入鲜活的思想养料,进而催生母语教育多元、个性化和开放的一系列实践性探索。这种实践性探索将打造出未来公民以"表达力"和"表现力"为内核的活力汉语,最终转化并汇聚成象征青春中国的空前的文化创造力。
[Abstract]:Positive pragmatic is the main expression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free thinking based on individual speech, independent criticism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initiative and complete performance of speech acts, negative pragmatic cognition is a kind of machine, so as to accept convergence of one-way output, common passive narrow retelling of speech acts. Positive pragmatic pragmatic style is converting different backgroun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The pragmatic pragmatics relies on open mind,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rom "transcendence" and "innovation" of new education theory, "performance" of western new curriculum theory,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ontemporary time aesthetics and other ideological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Positive pragmatic view contains the basic content of multi dimens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expression of "pragmatic motivation consciousness", to "think" is central to "listen", "read" "visual" Input to "say" "write" and "evaluation" for output and mutual organic cycle "pragmatic", from the content to the depth of pragmatic speech speech form full of individual vigor "(performance of pragmatic). Positive pragmatic perspective when established,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Chinese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provide a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urriculum goal,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improve and update the native language teacher literacy input fresh ideas of nourishment, and then gave birth to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diversity, personalized and open a serie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is practice will create the future citizens to expression of" force "and" force "as the core of the vitality of Chinese, and event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symbol of youth gathering Chinese unprecedented cultural creativity.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活力汉语的打造”(09YJAZH093)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花萍;;为“汉字”重新定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刘怀光;李琳;;流行文化影响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道德后果[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刘玉敏,潘明霞;莎剧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刘旺余;;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文体特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赵振洲;;论双关的界定及其与语境的关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余华银;宋马林;;互动式教学:培养统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杨建;;建筑企业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探讨[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10 吴朗;罗莹;胡红武;袁新梅;;农村中小学“双人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方玉;;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指向[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3 欧阳国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快感人假设论纲[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王珂;;大陆和台湾新诗形体建设比较——新诗的诗形建设历史的散点透视[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陈坚;连榕;;心理健康标准三维层次模型探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朝霞;;论动物福利立法的定位——道德法律化的视角[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正辉;委婉语的三维视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艳龙;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进;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课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刘李明;论英语习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崴嵬;《围城》中人物描写的辞格运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珍;高中语文阅读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艳;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少彦;;口译中超语言信息探析[J];中国翻译;2011年03期
2 周丹;;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瞧秀梅;王海芬;;言语与情绪[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4 杨晓;;“言外之意”的理解[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5 周佳;;浅析礼貌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韩晓;;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与译本研究——一个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赵刚;贾琦;;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会话分析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4期
8 杨双;;语用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9 吴剑峰;;从言语行为到文体类型——汉语言说动词转指现象的认知分析[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10 何刚;;话语、社交、文化——文化驱动的社会语用视角[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胡范铸;;中国新闻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演绎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永青;孙鑫;王琴;;“CCTV杯”英语演讲中提问前过渡语使用的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胡范铸;;中国新闻语言研究范式的若干思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俊;张积家;张艳辉;;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项成东;;元交际条件句的语用认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卢德平;;论《创世纪》中的言语行为[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简方;在语用逻辑里收获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杨曙光;游离在城乡之间[N];农民日报;2003年
4 王伟;心理为啥影响药效[N];民族医药报;2007年
5 冯骥才;年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罗建湖;您做好服药心理准备了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师、法理学博士 程朝阳;西方古典修辞技巧与我国的法庭调解语言研究[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小心孩子得精神癌症[N];中国妇女报;2003年
9 田永胜;“针眼”中的世人百态[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云南大理州人民医院 秦红群;心理影响药效[N];大众卫生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刘龙根;意义底蕴的哲学追问——从言语行为意义论到实践意义论[D];吉林大学;2004年
6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胡明;Web中文信息智能获取与分类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国凤;《红楼梦》与“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巍葳;俄语祝愿言语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王丽梅;俄语疑问句的语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叶慧;汉语虚假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郭晋媛;汉语教学语境下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5 凌来芳;[D];安徽大学;2004年
6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君红;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常婉;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孙亚琳;从拒绝言语行为反观外语学习对学习者文化身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臻;中美文化差异之言语行为比较——“承诺”的文化差异[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95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9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