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名量词与名词匹配的认知机制
本文选题:名词 切入点:临时名量词 出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临时名量词多借自名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临时名量词与名词的匹配与认知机制有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名词和临时名量词间匹配主要是同一关系的建立,这种同一关系主要见于语义特征和功能方面;二是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在发挥作用。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matching of temporary nominal classifiers and nouns is related to cognitive mechanism,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the matching between nouns and temporary classifiers is main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ame relationship. The same relation is mainly found in semantic features and functions, and the cognitive model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play a role.
【作者单位】: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基金】: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金(2009JY015)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邱云燕;;临时名量词的认知性研究[J];文教资料;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7 贾玉娟;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与相悖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李劲荣;从认知图式看两种表领属关系的主谓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李先银;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蔡若莲;;中国人伦关系的构建——《诗经》中禽鸟意象的探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裕建;语感及其心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4 张金桥;汉语句子理解中语言表达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7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林;三种认知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吕晓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英汉空间隐喻[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4 周秀娟;英汉“中间阶段”情感的隐喻概念对比[D];延边大学;2001年
5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6 孙厌舒;隐喻与文化——关于美国当代政治隐喻和经济隐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会娟;连谓结构中动词的数量及其排列顺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轶;词义变异的认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黄昱娜;经济类英文期刊中隐喻理解的有效途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和贞;从中外隐喻研究对比看德汉成语的隐喻结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束定芳;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限定与语义特征[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张彩霞;;浅谈“程度副词+名词”结构[J];大家;2011年17期
3 吕红梅;;量词“个”与“位”的用法对比考察[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4 ;“的、地、得”的用法[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5 晓东;;“国事”与“国是”[J];甘肃教育;2011年16期
6 ;“的、地、得”的用法[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7 郭颖洁;李诗;;论“曰”、“言”、“说”[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8 史维国;;先秦汉语一种特殊的方位短语:中+名词[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9 吕建国;;湖南慈利方言儿化格式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胡文泽;;“处所词+是+名词”功能特性及其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启示[J];语言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3 李君;;从名词用作动词看转类现象及其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白利莉;陈宝国;;词汇习得的年龄对词类信息加工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立红;;名词形化的语义基础[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张成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辨析[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8 阿依克孜.卡德尔;开沙尔.卡德尔;吐尔根.依布拉音;;面向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维吾尔语名词形态分析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徐艳华;李斌;;信息处理用名词细分类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国庆;;浅谈词类的辨认[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达志;名词之争背后的真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记者 库扎提;哈萨克语言翻译工作者共商“争议名词”[N];阿勒泰日报;2010年
3 孙琴;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大力”等词语的解释[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 龚益;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范东波 逸玲;网络新名词搅热时尚生活[N];四川日报;2006年
6 黄继林;说夯[N];扬州日报;2006年
7 记者 加尔肯 尼哈提;提高党报翻译质量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N];伊犁日报(汉);2008年
8 张坤 段之盼;今天你被“雷”了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9 龚益;术语探微:“经济学”的来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聂长顺;近代汉字术语误植问题初探[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鑫莹;现代汉语光杆名词语义的认知语法研究:情境植入视角[D];河南大学;2012年
2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危艳丽;汉英模糊量表达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王丽娟;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宗丽;长阳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钊;汉语婴幼儿语法范畴的最初习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庄子》单音节名词同义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徐卡嘉;从名词及名词的属性看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4 张慧;现代汉语光杆名词及“数量名”短语的定指性考察[D];北京大学;2011年
5 黄晓静;“时间副词+的+名词”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梁永红;现代汉语特殊结构“N地V”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小丽;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深层语义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彦卿;时量成分与事件名词的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麦田;新旧版《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名词释义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齐红霞;名词的功能游移[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24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2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