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是”与“yes”

发布时间:2018-03-17 20:05

  本文选题: 切入点: 出处:《现代外语》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肯定应答和单独使用的"是"的句法属性问题,认为这种"是"基本上可以看作一个允准动词短语删略的动词性词类,删略的动词短语句法上基本可以还原。这一结论来自两方面的论证:一是汉语内部"是"与"对"的对比,后者在句法上可以分析为主语省略结构,这种对比显示出"是"的功能语类属性;二是汉英之间"是"与"yes"的比较,后者基本上是一个叹词,是实词、虚词之外的一个独立语类。结果表明,"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词汇意义,本身不是自足的,需补充小句进行语义解读,"yes"本身是自足的,只是句法上的要求并不清晰。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yntactic properties of affirmative response and "yes", and considers that this kind of "is" can be regarded as a verb part of speech which can be deleted by a permitted verb phrase. This conclusion comes from two aspects of argument: one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yes" and "right" in Chinese, the latter can be analyzed syntactically as the subject ellipsis structure. This contrast shows the functional attributes of "yes"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s" and "y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hich is basically an interjection and a notional word. The result shows that "yes"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lexical meaning and is not self-sufficient. It needs to be interpreted semantically by supplementary clauses. "yes" itself is self-contained, but the syntactic requirements are not clear.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基金】: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基金(编号:G-YX85)的资助
【分类号】:H314;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培光;;汉语教学语法的取向[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2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朴正九;;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语法条件及其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赵爱武;;《诗经》“有+S”式考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7 张玲;熊文;李义杰;刘勇;;基于知识库的现代汉语数量短语的识别[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崇涛;类指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5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张雪莲;《水浒全传》的数量表达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谢钰;语法化和情态动词的完成形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邵敬敏,朱彦;“是不是VP”问句的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利娜;;禁忌语的汉英语用对比[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2 姚吉刚;;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对比[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刘晓妍;;浅谈英汉文化负载词及其文化内涵差异的成因[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4 祁国江;;俄汉文化中狗的象征意义对比[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邵毅;;从英汉语言对比探讨英语长句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6 龚明星;;浅谈英汉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谢静;;英汉委婉语构成异同对比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8 陆敏英;;谈高职英语任务型课堂中的文化融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9 瞿海萍;;论动物词“鱼”的英汉国俗语义之异同[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0 康勇;;英汉照应对比与科技英语语篇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惠萍;;浅谈英语习语汉译技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海燕;;两性产品广告英语词汇特点的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彭雁萍;;《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经典片段对比赏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4 钟守满;;英汉言语行为动词同形多位和异形义位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柴燕玲;;英汉语序特征的差异分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郑鲲腾;;英语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与日语原词的词义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兰巧玲;俄汉语是非问句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4 张慧贞;韩汉多层状语连用语序对比[D];延边大学;2012年

5 林超;俄汉图书辅文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阮氏明庄;汉越附加语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全今淑;韩中语序制约因素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8 于长浩;俄汉语句际关系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刘礼进;视点回指和汉英长距离反身代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长雨;俄语谚语的汉译问题[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杜菲菲;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覃霜;从文化图式理论对比《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典故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骆明非;[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5 谭逸之;语篇衔接与翻译[D];福州大学;2005年

6 张薇;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卢静;《达洛维夫人》与《傲慢与偏见》的衔接对比[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童莉;EVEN的预设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慧艳;英汉社科学术论文的体裁对比分析[D];南昌大学;2006年

10 张爽毅;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及礼貌用语翻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26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26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8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