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与《光明日报》英雄报道与跨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8-03-17 20:12
本文选题:媒体英雄 切入点:英雄身份认同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在今天全球化的生存环境中,跨文化沟通成为生活的常态。新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不断挑战人们所熟知的传统,重新定义进而重新建构自己及他人的身份认同就成为“全球化”环境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由于社会环境各异,发展水平不均,导致人们对跨文化交际存在诸多疑虑:与“先进”的文化交往,我们的文化特性会否丧失殆尽?抑或,跨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会否成为一个单向的同化过程? 为去除这些疑虑,作者选择《纽约时报》和《光明日报》所报道的美国、中国和世界英雄作为研究的平台,来探讨这些动态的、复杂的跨文化身份建构的问题。本研究收集了这两份报纸2010和2011年100篇关于77位美国、中国和世界英雄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语料并提取了相关数据。其中有58位是两份报纸所报道的美国和中国的英雄,19位是世界英雄。通过对这些媒体英雄报道的分析、对比,揭示了《纽约时报》和《光明日报》地方英雄和跨文化英雄身份的建构模式。 为更准确的揭示出跨文化英雄身份认同建构模式,本研究应用了戴晓东的双向拓展模型理论(Two Direction Extension Model,缩写为TDEM)(戴晓东,2010/2011)和顾力行(Steve J. Kulich)的综合身份认同矩阵理论(Integrated IdentityMatrix Theory缩写为IIMT)(顾力行,2010b/2012)以及媒体内容分析理论等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通过探讨分析媒体所强调的英雄们的价值观念、行动目标、成就、对他人的影响、所获奖赏、他人和自我评价等相关数据,归纳总结出媒体英雄身份建构的路径,进而揭示出媒体跨文化英雄和跨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和模式。本研究综合使用了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的方法。这一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并揭示了跨文化身份建构的模型。 通过对跨文化身份建构模式的分析,本文提出的三个假设均得以支持: 1、在民主和全球化的今天,尽管不同的环境中英雄形象各异,但毫无疑问,在特定的语境里,英雄依然存在。中国媒体所建构的英雄与美国媒体建构的英雄有很大的不同。 2、跨文化英雄相对来说是相似的。中美媒体报道的外国英雄均具备某些相似的品质。 3、媒体报道的跨文化英雄的身份建构和跨文化身份认同建构有着内在的相似逻辑。 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和《光明日报》所报道的美国、中国英雄形象各异,而跨文化英雄则往往都具有相似的国际化的特征。《光明日报》所报道的中国英雄更强调道德上的至高无上。英雄往往出自于服务公众的集体。对比而言,《纽约时报》所报道的美国英雄更强调成就,英雄往往出自于普通大众。与中国、美国英雄不同,两种媒体所报道的跨文化英雄则往往同时强调道德和成就相关的要素,而一些地方特色诸如极端的牺牲精神和体育成就则不特别强调。通过对地方和跨文化英雄建构模式的探讨,我们发现,跨文化身份的建构遵循双向拓展模型理论。这种建构是一个两种或多种身份共同作用、建构和生成的双向过程,而非是一种身份消灭了另一种身份的单向过程。这种建构的结果取决于主流文化以及世界范围内主流价值观念和趋势,也就是综合身份矩阵理论所指社会环境。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首先,不管新闻报道的原初目标如何,其中有关英雄的报道均可以作为跨文化身份建构研究的平台加以分析。这在身份认同的研究中是一个新的尝试。其次,本研究对两个新的身份研究理论,,即戴晓东的双向拓展模型理论和顾力行的综合身份矩阵理论,加以分析、评价和应用。在大众新闻媒介的框架和平台上,用于解释身份认同的建构模型以及促进身份认同产生的原因,两个理论被证明是有较强的解释力的。第三,通过对媒体英雄报道的分析,我们得以形成了一个关于媒体英雄身份建构的模型和跨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模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星明;从《论语》看君子人格的伦理价值[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2 林信华;“英雄不再”的社会学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罗兴萍;;论本土英雄概念的生成和流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王芳;;主流媒体上的“80后”形象研究——对中国14种主要报纸的内容分析[J];青年研究;2009年03期
5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年05期
6 姜永志;张海钟;;中国区域性格刻板印象跨文化研究刍议[J];社科纵横;2009年10期
7 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1626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2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