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上海话过去虚拟标记“蛮好”——兼论汉语方言过去虚拟表达的类型

发布时间:2018-03-23 13:42

  本文选题:蛮好 切入点:过去虚拟 出处:《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摘要】:本文以上海话真实口语材料为基础,主要描写、分析了"蛮好"的一种用法:句法功能上,"蛮好"作用于一个完整的句子,在主句层面发挥作用;语义功能上,"蛮好"具有反叙实性,带"蛮好"的句子是一个违实句。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蛮好"是上海话中的过去虚拟标记,并从标记等级、主观化、以及库藏类型学的角度跟其他方言中的相关现象做了一些比较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authentic oral materials of Shanghai dialec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a kind of usage of "pretty good": syntactic function, "pretty good" acts on a complete sentence and plays a role at the level of the main sentence; In terms of semantic function, "pretty good" has the property of recounting reality, and the sentence with "pretty good" is a false on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pretty good" is the past virtual mark in Shanghai dialect, and it is subjective from the mark level. And the perspective of Kuzang typology and related phenomena in other dialects have made some comparative analysis.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主句现象与从句环境的类型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话题标记的类型及其语义地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钱乃荣;吴语中的虚词“仔”[J];方言;1999年02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强星娜;唐正大;;从时间状语到虚拟标记——以上海话“慢慢叫”的语法化为例[J];语言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贺学勤;;X-able形容词的主客观性及其语义分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朴哲浩;汉语歧义句小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张姜知;;“来”的语法化过程的语义关联顺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刘婷婷;刘丰;;政治隐喻的主观性解读——以克林顿就职演说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4期

9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任珊;;禅语问答的认知语言学观照——以《景德传灯录》为中心[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晓雪;;宿松方言的“把”字句[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青杰;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朱文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娜;试论静态“V着”存在句的主观性[D];山西大学;2010年

2 赵莹;“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及相关习得情况考察[D];复旦大学;2010年

3 蔡丹;诸暨话持续体标记兼远近标记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谢芳;含有“以/之”的合成方位词及其偏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迪;“V_(感)+起来/上去”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晓昕;株洲方言的两种“连”字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苗丽;推论性话语标记“你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倩倩;基于原型的语气副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中良;英语进行体构式与动词互动的ACP模型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2 高艾军;;“一会儿”在句子里的位置[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2期

3 石毓智;白解红;;将来时的概念结构及其词汇来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4 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5 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愿望类虚拟语气的表达手段[J];语文研究;2005年02期

6 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汉语学报》2009年(总第25—28期)总目录[J];语言研究;2010年01期

2 赵铂;四九;;创作是表达自我的方式——关于创作的几点感受[J];人像摄影;2010年02期

3 尚杰;;论独白——从德里达对胡塞尔的批评谈起[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王明树;;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5 张军霞;;悄悄表达善良[J];老同志之友;2010年01期

6 方如;;我把我唱给你听[J];青岛文学;2010年03期

7 谭群;;像笨狼一样满怀希望地奔跑[J];湖南教育(下);2010年01期

8 楼忠盛;;十年一觉上海梦[J];文学港;2010年02期

9 阮咏梅;;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1期

10 阮咏梅;;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桂林;;《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理念与实践[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丽;;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饮食词语之命名理据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史金生;;语法化与对外汉语虚词教学[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徐峰;;汉语第二语言多义虚词的认知建构[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刘进才;;语言共同体的形成与方言、土语的规训——共和国初期的语言规划与作家语言观念和创作实践的新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韦丽平;赵咪;曹文;;与上声和曲折调变读有关的文献调研——基于《方言》杂志的调查与统计[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陈泽平;;陶燠民《闽音研究》的标音法[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贝先明;;广州话单字调的音高和时长[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宁;李蕾;孟子厚;;长治方言词汇的可懂度调查[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振杰 宋建军;“小手册”促党员“尽全责”[N];承德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刘铁军 白乐平 扎西卓玛;王万青:扎根甘南40年的“草原曼巴”[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研究院教授 相蓝欣;洋泾浜英语的启示[N];东方早报;2010年

4 周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唐闻佳;沪港澳学生联欢亲如一家[N];文汇报;2010年

6 邹启宇;语言是无须“保卫”的[N];南方周末;2010年

7 记者 孙刚;近九成来沪人员在沪稳定就业[N];解放日报;2010年

8 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杨立青;面对“世界”:从焦灼到从容[N];深圳商报;2010年

9 媒体人士 夏佑至;人大代表与老娘舅[N];东方早报;2010年

10 记者 施嘉奇;逾半来沪人员盼长期居留[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林;东莞粤语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郑焱霞;湘桂边界南山乡话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灵;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雪梅;内蒙古晋语凉城话及其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林宇;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GCH1、TH、parkin基因突变及GCH1基因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9 金莉莉;东北林蛙皮抗菌肽及其生物学特性[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10 李宁;链霉菌来源的木聚糖降解酶相关基因的克隆及酶学性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怡青;Pseudomonas sp. M亚磷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酶性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宣君丽;Polo-like kinase 5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陈琳琳;论古德曼新归纳之谜[D];燕山大学;2010年

4 唐之韵;现代汉语“V_感+来”式双音词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敏;“莫X”类揣测副词的历时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慧;“意外态”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闻婷;苏州方言“XX叫”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玲玲;晋方言特征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丽丽;“V个A”结构的分析和探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艳丽;汉语方言“F+VP”疑问句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3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53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d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