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认知模式

发布时间:2018-03-23 14:30

  本文选题:认知语言学 切入点:爱情 出处:《外语研究》2011年05期


【摘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式、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对体现在宋词和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爱情概念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有同有异。共同点主要体现在:1)二者都由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伴随意象和伴随感觉与动作一起构筑;2)二者还共享一些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伴随意象和伴随感觉与动作。差异主要体现在:1)宋词里有关爱情的修辞表达数量很少,而流行歌曲里则很丰富;2)宋词里出现的爱情隐喻的数量也很有限,只有3条,而流行歌曲里则出现了多达17条爱情隐喻;3)流行歌曲里的爱情隐喻更加突显爱的过程性、物质性、魔幻性、随意性和脆弱性;4)流行歌曲中伴随爱情主题出现的植物、动物、自然景观和人造物品等意象均大幅度减少。
[Abstract]:Using the ideal cognitive model,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conceptual metonymy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oncept of love embodied in Song ci and contemporary pop song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e common point is that both are composed of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metonymy, concomitant image and accompanying feeling and action) and share some conceptual metaphors, conceptual metonymy. The differe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mall number of rhetorical expressions of love in the Song ci, while the number of love metaphors in the popular songs is also very limited, with only three. In pop songs, there are as many as 17 love metaphors. (3) Love metaphors in pop songs highlight the process, materiality, magic, arbitrariness and fragility of love. Images such as natural landscapes and artificial objects have been greatly reduced.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洁;宋加高;;“爱情”隐喻的认知共性、异性与文化差异[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J];外国语文;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尚博;从认知角度看英语和汉语的爱情隐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孙亚莉;英汉情歌中爱情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3 李欣;中英爱情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懿;;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孙妍;;浅谈意象图式与英语介词的学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孙婷;刘丙桥;;愤怒情感背后的隐喻文化认知因素——英汉谚语中的愤怒情感隐喻的异同及其文化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4 程洪珍;;“虎”相关语汇在英语译文中意象偏离的认知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5 王志坚;;诗歌隐喻类型及其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吴宪忠;朱锋颖;;隐喻理论多维思考[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7 唐依力;齐沪扬;;多项式NP的语义指向及其做状语的认知理解[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8 刘颖;;语用学框架下的指示语用法研究概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6期

9 王琳娜;;隐喻的翻译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10 赵海芳;;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张激波;;隐喻认知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解释[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治敏;俞士汶;;n-n三字隐喻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菊花;朝鲜后期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黎金娥;英语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7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海燕;汉语含动物语素词语的隐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毛奎林;英汉语广告语篇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3 郝楠;在概念整合理论下分析幽默手机短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媛媛;从关联理论看广告及其翻译[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吴青铭;英汉习语中隐喻的对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军杰;张爱玲小说比喻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刘洁;《活动变人形》中的隐喻认知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侯利波;官方记者招待会中译员的认知机制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9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汤丹;文学语篇中的象似性与连贯[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方珠;论翻译与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王聪会;;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4 严世清;论关联理论的隐喻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7 朱小安;论隐喻的跨社会文化背景问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8 齐振海;论“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03年03期

9 齐振海,覃修贵;“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J];外语研究;2004年06期

10 匡方涛,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秀娟;英汉“中间阶段”情感的隐喻概念对比[D];延边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莉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李艳;李冀宏;;“人生”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2期

3 刘学丰;;概念隐喻与文化意象[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王聪会;;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范锋;;委婉机制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01期

6 苏立昌;;概念隐喻与传统意义理论研究之比较——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意义研究的特征及理论局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汤洁;;职业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及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方芝阳;;再论“爱情”隐喻——兼与齐振海、巩玉环商榷[J];考试周刊;2008年30期

9 胡惠玲;;表人类状态形容词的概念隐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尚砚;;基于概念隐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王健坤;;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语的探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黄新祥;;词类转换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李建东;董粤章;;认知图式理论:非可正常分析习语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黄忠廉 焦鹏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英;古汉语诗歌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2 曹艳琴;从认知角度看英语和汉语的情感隐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高晓荣;从认知角度看人体隐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都焕梅;从认知角度看英语和汉语的容器隐喻[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王婷;基于概念隐喻视角的诗歌语篇连贯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温巧枝;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琳琳;商业广告的概念隐喻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徐婧婧;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柳超健;中美首脑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3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53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1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