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方式介宾状语的语义特征与变体类别

发布时间:2018-03-23 18:29

  本文选题:方式介宾状语 切入点:语义特征 出处:《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方式介宾状语是动作行为实施的样式或状态,是其动作行为自身的一种构成因子,它应具有[+外现性]和[+融谓性]两个语义特征;它所出现的"PX+VP"结构当能转换为"显现VP之行为的是X"和"X是VP所采用的态式/样式"两种形式。根据语义功能,方式介宾状语可进一步划分为"行为手段"、"行为载体"、"主体情态"三种类别;不同次类的方式介宾状语,其语义特征、抉择的对象及其语义指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Abstract]:The adverbial of mode is the form or state of the action behavior, and it is a kind of constituent factor of the action behavior itself. It should have two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externality and melt predicate. Its "PX VP" structur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X" and "X is the state / style" of VP, according to semantic function, The adverbial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means of behavior", "carrier of behavior" and "modality of subject", a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semantic features, objects of choice and semantic direction of adverbials of different subcategories.
【作者单位】: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40124)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4 王洁;语言结构规律对新词语仿造的作用试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5 岳利民,邱震强;“S+V+R+O”双核谓词格框架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刘华文;;从名词的配价看语义平面在英汉词典中的展开[J];辞书研究;2006年01期

7 刘光明;;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8 方琰;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近况[J];当代语言学;1996年04期

9 高明乐;试谈框架核心分析法和格理论[J];东方论坛;2002年02期

10 林新年;《祖堂集》“著”的语法化等级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林杏光;;词义分类、词语搭配、语言教学[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2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璇;汉语语义知识的表示及其在汉英机译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2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4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春玲;弱智儿童语义加工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馨郁;动结式句法语义及部分相关句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蚁坤;汉语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使用条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李志军;先秦汉语双宾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兴全;现代汉语复杂句蜕块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徐海英;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义的转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天明;结果范畴的语义句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立凡;非常规双宾句浅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婉梅;儿童语言中的时处格、根由格、关涉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姚双云;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唐智燕;今文《尚书》动词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建华;;《水浒传》中常用动量词探析[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2 孙明波;;简述谚语的语义特征及其语法功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3 房红芳;李延波;;“XX门”的语义演变探微[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蒋书丽;孙q诒,

本文编号:1654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54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4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