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辨证
本文选题:“来” 切入点:概数结构 出处:《语言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本文讨论"十来(个)、三十来(碗)"之类表示概数的结构,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构造形式。一般认为,这类结构是"来"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边。本文指出,就数词而言,概数助词"来"只能出现在段位数词(十、百、千等)后边,个位数词(一、三、九等)不能直接跟"来"构成概数结构;就数量词而言,只有由度量衡单位构成的数量词才能进入这一结构。第二部分,讨论含义状况。在表义上,对于本数来说,这类结构是表示"略多"、"略少"还是"左右",学界意见严重分歧。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考察,认为最切合语言实际的概括是"左右"。现代汉语里肯定如此,近代汉语里应该也是如此。写作本文,强调一条原则:"事实终判"。即:以语言事实作为最终判定的权威依据。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the approximate number, which include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form of construction.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this kind of structure is "come" after "numerals or quantifiers". It is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As far as numerals are concerned, the approximate auxiliary word "come" can only appear after the segment numerals (ten, hundred, thousand, etc.), and the single-digit words (one, three, nine, etc.) cannot directly follow "come" to form the approximate structure; in the case of quantifiers, Only quantifiers consisting of units of measure and measure are allowed to enter this structure. Part two, discussion of the status of meaning. This kind of structure means "slightly more", "slightly less" or "left or right", which is a serious difference of opin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a thorough and careful investigation, thinks that the most practical generalization of language is "left and right". This is certainly the case in modern Chinese. The same should be true in modern Chinese. In writing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emphasizes a principle: "the final judgment of facts", that is, taking linguistic facts as the authoritative basis for final judgmen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小句联结机制研究”(08JJD740062)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若江;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运用状况调查[J];汉语学习;2003年03期
2 张卫国,梁社会;概数的性质及语义解释[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娟;现代汉语模糊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蒋静;从“来/去”的历时演变看连词功能的产生[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丛冰梅;汉语“约量”的表达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3 彭玉兰;现代汉语约量表达及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于晶晶;数量模糊表达方式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银峰;时间方位词“来”对事态助词“来”形成的影响及相关问题[J];语言研究;2004年02期
2 韩玉龙;一封特别的“来”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5期
3 屠林明;“来”,还是“去”?[J];语文建设;2001年05期
4 肖奚强;也谈"来"和"去[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5 陈本源;《世说新语》中的趋向动词“来”、“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6 徐延君;四五点“来”钟?[J];咬文嚼字;1996年12期
7 蒋国辉;“来”、“去”析──兼论话语的第二主体平面[J];求是学刊;1988年06期
8 孟宪贞,刘够安;太谷话里的动态助词“来”“呀”“的”[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9 张发明;趋向动词“来”“去”新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10 托合塔别克·努拉勒;浅析“来”在哈语中的对应表达[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苑丹 裴盈;苏丹红刚“走”苯甲酸又“来”[N];长春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丘剑华 实习生 梁黎青;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赶有动力[N];南方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张学军;厉以宁趣谈人才发展[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4 姜永育;短信的天空风雨不再[N];中国气象报;2004年
5 胡榕;《叶问》进校园学子练“咏春”[N];中国电影报;2008年
6 通讯员李刚、潘存文;阜康 民语电视节目“来”到牧家[N];新疆日报(汉);2009年
7 市供电公司 王景瑞;要学会讲群众语言[N];黄冈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全生;现代汉语焦点结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义青;句末助词“来(来着)”的演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杜思贤;补语位置上“来”和“去”用法的不平行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夏;代动词“来”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苏俊波;《碧岩录》趋向词“来”、“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蒋艳;宁波话中的虚词“勒”及其语法化过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7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57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