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百年经典著作编译事业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18-03-24 21:46

  本文选题:经典著作编译 切入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摘要】:经过几代翻译家近百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多、最全的国家。我们所翻译的著作文本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所表达经典著作的思想理论观点具有全面性和可靠性。这些高质量的编译成果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理论基础。百年经典著作编译事业以著作文本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保证理论立场的坚定和理论基础的牢固;二是推动理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和全面;三是有助于理论传播和宣传教育的广泛深入。进入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程,将以更精深、更丰富的编译成果进一步彰显经典著作编译事业的版本研究意义、文本研究意义和思想研究意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
[Abstract]:Through the unremitting effor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translator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China has become the country which has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the most classical Marxist works in the world.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views expressed in the classical works are comprehensive and reliable. These high-quality compiled results provide a continuous stream of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our Party. Theoretical basis. The cause of the compilation of a hundred years classic work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with the Chinese text of the works,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first, to ensure the firm theoretical stand and the firm theoretical basis; The second is to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go deep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the third is to help the spread of theory and the extensive deepening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he project of compiling Marxist classic works will be more profound. The richer compilation results further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dition of classical works, the significance of text research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research, which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water for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Marxism and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编译局;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0ZD&05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韦建桦;;用生命擎起思想的火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事业百年回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关仕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汉壮翻译探析——以《资本论》为例[J];民族翻译;2011年02期

2 蒋明敏;;论延安时期与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共用经验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迎秋;;用发展的观点推进马克思主文理论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李秀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历史发展轨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王锐生;理论创新与时代性[J];理论视野;2004年02期

4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查汝强;马克思和自然辩证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04期

6 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近代史研究;1991年04期

7 袁立培,周建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文化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01年02期

8 王晓林,贺新元;社会哲学视野中的理论创新问题[J];理论学习;2003年11期

9 王世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张曙光;;现代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与“孔夫子”(上)——兼论传统的人文维度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文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2 闫志民;;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袁张度;;浅谈理论创新的特征[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李玫姬;;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及其历史经验[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晓东;;把握时代主题 推进理论创新——时代主题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历程[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陈国昌;雷万青;赵耀宏;;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开辟与党的理论创新[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7 葛海彦;;试论理论创新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席庆义;;理论创新是深化编辑学研究的关键[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9 陆南泉;;缺乏理论创新是阻碍苏联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10 黄亚;;学习“七一”讲话 加强理论创新——市社联与文汇报社联合召开座谈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崇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姜汉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N];解放军报;2001年

3 ;使理论创新成为深圳发展的永恒课题[N];光明日报;2009年

4 孙学富;关于理论创新的时代思考[N];解放军报;2010年

5 赵曜;科学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光明日报;2002年

6 刘森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人民日报;2003年

7 穆悦;坚持正确方向 促进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课题组成员:徐晨光、雷国珍、黄象品、刘华清;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5年

9 闵素芬 吴家庆;方法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前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10 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秀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影响探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秦秋;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当代反思[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佳;马克思“生产实践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效良;马克思早期哲学中的主体意识[D];吉林大学;2009年

8 刘新刚;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禹国峰;和谐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阳;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晓政;对新时期我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邹德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锐;驳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贺团卫;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与当代中国人权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0年

7 刘慧洁;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刘楠;对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的一些认识[D];西北大学;2011年

9 段玉恩;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剖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保民;马克思论现实的个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0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60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0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