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单位的内外模式假说
本文选题:语言单位 切入点:内外模式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各级语言单位在理论上都是内外模式,即由一个核心成分和一层或多层外层成分构成的"结构-功能"统一体。在这个内外层模式中,成分所处位置与其负载信息的重要性呈正比关系:靠近内层的成分,负荷的信息重要;靠近外层的成分,负荷的信息次要;处于中层的成分,负载信息的重要性则处于重要与次要之间。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法学重视句内短语的层次性,忽略或舍弃句子其他层面;语篇、话语语言学从外部关心句子;功能主义语言学则偏重于句子功能分析。语言单位内外模式假说综合了层次分析、功能分析、语篇话语分析之优点,对语言各级单位的认识、描写与解释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Abstract]:Language units at all levels are theoretically an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del, a "structure-functional" continuum consisting of a core component and one or more outer layers. The position of the component is proportional to the importance of its load information: the component near the inner layer, the information of the load is important; the component near the outer layer, the information of the load is secondary; the component in the middle layer, The importance of load information is between important and secondary.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generative grammar pays attention to the hierarchy of intra-sentence phrases, neglects or forgets other levels of sentence, discourse linguistics pays attention to sentences from the outside. Functionalist linguistics,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zes on sentence function analysis. The hypothe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atterns of language units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hierarchical analysis,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linguistic units at all levels.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should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分类号】:H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梁晓波;情态的多维研究透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卢PS;现代汉语音节的数量与构成分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3 周红;自然语言理解中的语义分析问题[J];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陈勇;英汉空间隐喻成对词排序的标记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佟倩;;反义词研究中的标记论及标记颠倒[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刘禀诚;胡衍铮;;不对称和对称:汉语新词构词的重要途径[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刘光明;;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10 张时阳,刘祥友;现代汉语中的“N_受+N_施+V”句[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史金生;;动量副词的类别及其选择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周守晋;;“连……也/都……”格式补议[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郑艳群;;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量化问题[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肖奚强;郑巧斐;;略论“A跟B(不)一样X”中“X”的隐现[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朱敏;;现代汉语祈使句“你/你们”主语的选择制约因素[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邹冬心;;阿语报纸硬新闻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A];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当代阿拉伯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廖美珍;问答:法庭话语互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徐敏;英语中的性别岐视[D];湖南大学;2001年
4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5 刘瑛;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6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胡大柳;《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分析及处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许哲;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述补结构偏误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9 李振中;单项定语的性质与“的”字的隐现[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沈颖青;现代汉语“V_1+V_2”状中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立鑫;语句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J];汉语学习;1989年04期
2 鲁川;语义的先决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定性——基于三个平面理论的汉语信息语法的构思[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3 辛平;对11篇留学生汉语作文中偏误的统计分析及对汉语写作课教学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4 邢福义;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5 邵敬敏;“语义语法”说略[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王飞华;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性面面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史有为;汉语语篇连贯性问题概析[J];修辞学习;2004年05期
9 胡裕树 ,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10 邢欣;主谓谓语句的范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青;;从“被”字时代看“被”[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潘先军;;汉语词汇羡余与句法羡余的相似性分析[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3 仲崇山;;汉字是表音文字吗?[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4 丁健纯;;运用象似性理论优化汉语语法教学[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5 丁健纯;;词的否定格式拆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张光明;;方言语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岑泽丽;;词语义项在语言实际中的应用及其价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季国清;;现行任何语言学体系都不能削足适履让汉语就范[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9 龙涛;;语素教学问题(一)——关系性语义与现代汉语语素教学[J];琼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安俊丽;;流行结构“被××”的语言学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2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连登岗;;试论系统方法在辞书合成词语族释义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洪忻;;网上语言翻译的质量改进策略[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吕永进;郑承萍;;外国人名、地名翻译中的汉字应用问题[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思永;;论语言间的对应层次及对翻译的启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启禄;;布依语的“同义并用”结构[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8 张立丹;刘昭;赵丽;;现代汉语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9 何彦杰;;浅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语音评定的几个问题[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陈伟;;例证翻译与篇章翻译中的语境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锡伦;语言单位的搭配关系[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李国华;也说“楼××”类ABB式新词[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胡宗哲;还“油藏”的“藏”正确读音[N];中国石油报;2006年
4 沈锡伦;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陈青松;语词符号与人类文化符号现象的耦合[N];文艺报;2006年
6 李宗江;关于汉字特点说法的质疑[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7 郑述谱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学研究所所长;从词汇学的辖域说开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温端政;山西社科院试建“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郭攀 夏凤梅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汉语标点符号小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彭德倩;流行语,社会“温度计”?[N];解放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玫;意义、词典与词典释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俞咏梅;现代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汉语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刘颖;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翟宜疆;水文造字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志农;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梅;兰盖克语言单位划分的语义探索[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2 许静;语言单位信息增值的来源与方式[D];湖南大学;2009年
3 刘艳宾;从释义学的角度论翻译中母语前结构的负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常春晖;汉语双关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邹华;语言冗余现象的语用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6 刘臣;现代汉语篇章管界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倩;现代汉语口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鑫娟;言语交际中的口误现象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顾丽颖;话语交际中的语境观[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陈善敏;基于范畴的意义观[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68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6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