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接触中的语序个案考察——以桂北湘语为例
本文选题:桂北湘语 切入点:语序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桂北湘语处在与西南官话接触的语言环境中,其"得"字结构、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等句法结构的语序既保留了湖南湘语的一些固有特征,又在与以桂林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的长期接触中深受其影响而发生了演变,具有了桂林官话的某些特征。
[Abstract]:The Hunan language in the north of Guangxi is in contact with the southwestern Mandarin. The word order of its "de" structure, which gives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such as the similar double transitive structure, preserves some inherent features of Hunan Hunan dialect. In the long-term contact with Guilin diale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outhwest Mandarin, it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it and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Guilin Mandarin.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湘语在广西境内的接触与演变研究”(10BYY020)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湘南姓氏濒危方言的保存与研究”(12YBA235)
【分类号】:H1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J];方言;1985年01期
2 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3 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中国语文;2001年05期
4 吴福祥;;粤语差比式“X+A+过+Y”的类型学地位——比较方言学和区域类型学的视角[J];中国语文;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群秀;全州话与普通话主要语法差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琴;阜阳方言语法现象举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吴青峰;;涟源古塘方言与蓝田方言疑问句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赵霞;;湖南湘乡方言的“公”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孙立新;;关中方言的“的”字以及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陈荣泽;;近十年汉语方言研究的新发展[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傅书灵;;《歧路灯》中的动态助词“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姬凤霞;;王朔文学语言“咱”的语用策略与会话含意[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8 刘丹青;;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孙立新;;关于户县方言“着”字的补充讨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姬凤霞;;《檀香刑》非领格“咱家”的语用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晓静;东汉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芳;《越策越开心》语言艺术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静;山西大同方言的实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谢静;隆安丁当平话副词系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宪;邵东杖头木偶戏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志军;基于认知的现代汉语双宾句式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颖;宣城方言结构助词及其相关成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7 罗业永;刍议《山歌》中的明清吴语副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程璇;枣庄方言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怀秋;虚词“给”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聂莉莉;英语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震强;宁乡话可能补语的分布及其历史背景[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吴福祥;;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3 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年01期
4 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J];方言;1985年01期
5 詹伯慧;广东境内三大方言的相互影响[J];方言;1990年04期
6 谢留文;客家方言的一种反复问句[J];方言;1995年03期
7 丁邦新;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J];方言;2000年03期
8 伍巍;论桂南平话的粤语系属[J];方言;2001年02期
9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10 谢留文;黄雪贞;;客家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200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覃东生;宾阳话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2 邱前进;广西宾阳客家方言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壮麟;语义功能与汉语的语序和词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2 赵学武;语序对句型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3 席德之;;略论现代汉语的语序[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4 张勤;现代汉语“东/南/西/北”的组合类型[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6期
5 孙光贵;语序研究的范围及语序的常式和变式[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6 张彦群,辛长顺;并列结构组成成分排序原则及原因初探[J];天中学刊;2002年04期
7 张振兴;现代汉语方言语序问题的考察[J];方言;2003年02期
8 宋卫华;从方言的特殊表达语序审视其语法语义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郭丽;;试论数量名结构句中的主宾互易现象[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陈永莉;娄开阳;;预计度与汉语句子语序[J];殷都学刊;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建君;;论英汉状语从句语序差异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星;;汉英定语语序的对比分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Ma Shi Wen Tong and its Theory of Languag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8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9 吴定川;;浅淡如何解决布依语翻译中的语法问题[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10 曾晓渝;尹世玮;;论回辉话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张仲景国医学院 沙恒玉邋沙涛;古医籍中的语序变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邵敬敏;“虎头”岂能“蛇尾”[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黄行;语言翻译与语言多样性[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王忠明;开采安康方言富矿正当时[N];安康日报;2011年
6 刘楚群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隐现句的句法象似性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玉兰;审音,为普通话定标准“腔”[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全今淑;韩中语序制约因素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汤翠兰;广东新会司前话的音韵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胡松柏;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马清华;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席建国;英汉介词研究的类型学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建晓;语序与翻译[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2 朴敬玉;汉韩语序对比与汉语阅读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洁琼;普通话儿童基本语序获得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刘晓红;指量名结构的语序及分布的类型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钟佳;英汉语序对比研究与翻译[D];中南大学;2011年
6 林佳娜;外国学生作文中语序偏误的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7 李函柯;英汉语序对比研究及教学策略[D];西南大学;2012年
8 朴莲娜;俄汉语序对比研究及教学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季丽莉;汉语语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吉益民;二价动核句语序的认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82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8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