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

发布时间:2018-03-30 20:19

  本文选题:词类 切入点:语类 出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摘要】:针对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词类与语法功能的失称现象,作者指出,词类划分所带来的困惑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产生于把词以及词类(即语类)的形成都归功于词库的"词汇主义"观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主张"非词汇主义"的"分布形态理论"的框架下,汉语的相关事实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根据该理论,词是语素通过"合并"等形式手段在句法运算中生成的:词根通过与某个定义语类的功能语素构成局部结构关系而获得语类标签。因此,词类或语类并非词库的规定,而是句法结构的衍生物。汉语为"分布形态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跨语言证据。在该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汉语和英语的事实被纳入同一种分析机制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也被归因于词根的不同属性以及PF层局部的形态音系操作。
[Abstract]: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n view of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loss of proportion of parts of speech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in Chinese, The confusion caused by the classific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and the controversy arising therefrom are attributed to the lexical view of lexicon, and the formation of words and parts of speech (that is, the category of words) is attributed to the lexicism of the lexic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distribution form" which advocates "non-lexicism", the relevant facts in Chinese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Words are generated by morphemes in syntactic operations by means of "merging". The roots obtain class labels by forming a loc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functional morphemes of a defined category. Therefore, part of speech or category is not a lexicon. It is a deriva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Chinese provides further cross-linguistic evidence for the rationality of the theory of distributional morphology. On the basis of this hypothesis, the fact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ame analytical mechanis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re also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the root and the local morphological phonological operations in the PF layer.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范晓;;关于汉语词类的研究——纪念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50周年[J];汉语学习;2005年06期

2 郭锐;词频与词的功能的相关性[J];语文研究;2001年03期

3 程工;名物化与向心结构理论新探[J];现代外语;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詹人凤;试说隐性语法关系[J];北方论丛;1994年05期

3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4 陈勇;英汉空间隐喻成对词排序的标记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佟倩;;反义词研究中的标记论及标记颠倒[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刘禀诚;胡衍铮;;不对称和对称:汉语新词构词的重要途径[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张时阳,刘祥友;现代汉语中的“N_受+N_施+V”句[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10 J.Bybee ,P.Hopper ,程丽霞;《频率与语言结构的显现》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史金生;;动量副词的类别及其选择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徐敏;英语中的性别岐视[D];湖南大学;2001年

3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4 曾小红;论“V上/下”[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赵东升;现代汉语复杂“给”字句的最简探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6 刘瑛;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7 徐秀芬;名动组合的偏正结构的多维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8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9 胡大柳;《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分析及处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许哲;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述补结构偏误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2 范晓;三维语法阐释[J];汉语学习;2004年06期

3 徐枢;谭景春;;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的说明[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4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卫丽;;西方婚礼仪式语类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肖唐金;;英语情态卫星副词的语篇功能[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冯雪冬;;关于汉语词类划分的几点“想不通”的问题[J];语文学刊;2010年21期

4 赵莉;陈刚妮;张捚;;马丁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0期

5 张丽;;诗画语篇界定[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1期

6 陈莉萍;;语类研究及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呈富;;牛的民间语类[J];阅读与写作;2009年02期

8 蒋得德;杨文艳;;从音义结合的角度看汉语词类问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4期

9 张国华;;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10 黄佩君;;语类杂糅之历史建构——论E.L.多克特罗《上帝之城》[J];名作欣赏;2009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娥;;朱熹文献口语词类聚与词语考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肖唐金;;英语条件式及其在法律条文中的应用[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标注词类的六大好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慧志;谢学敏;张普;;抽象名词和组织类名词的限定作用[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5 俞士汶;段慧明;朱学锋;;词语兼类暨动词向名词漂移现象的计量分析[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6 陆嘉琦;;漫议汉外词典中的词类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王璐;;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李竹;;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词类研究[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郑庆君;对外汉语专业的母语之忧[N];光明日报;2011年

2 驻湖南记者 全迎春 高慧;湖南:1477人参加导游考试[N];中国旅游报;2010年

3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陈雨露;将中国介绍给世界 外语类大学的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0年

4 驻湖南记者 全迎春 高慧;湖南:1477人参加导游考试[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陈雨露;将中国介绍给世界 外语类大学的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0年

6 驻湖南记者 全迎春 高慧;湖南:1477人参加导游考试[N];中国旅游报;2010年

7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陈雨露;将中国介绍给世界 外语类大学的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0年

8 驻湖南记者 全迎春 高慧;湖南:1477人参加导游考试[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陈雨露;将中国介绍给世界 外语类大学的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0年

10 驻湖南记者 全迎春 高慧;湖南:1477人参加导游考试[N];中国旅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莹;近代汉语并列关系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姚小烈;生成语法视角下的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诸奇嫣;英汉学术论文引言和结论语类分析及其相关性对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李沁园;语类写作法在英语议论文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锦凤;抽象名词及其兼类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桂攀;言据性的语类分布特征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刘雯;中国语境下非语言类英文原版教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6 廖晓静;英语商务促销语篇的语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崔香玉;韩国语程度副词的分类及统辞特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蔡璀红;语类视角下的英语学术书评态度潜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曹宇;韩中数词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10 余哲;现代汉语拟声词新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7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87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2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