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NP”结构的多维度考察
本文选题:“对于NP 切入点:”强调 出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摘要】:"对于NP"具有强调凸显、指示范围和标明话题的语用功能,其不同的语用功能与"对于NP"的句法语义特征存在关联性;"对于NP"入句后可居句首、谓头或中心语前,充当状语或定语;居于谓头的"对于NP"与相关句法成分存在对待、受动、同指关系;居于句首的"对于NP"与相关句法成分存在着陈述、受动、限定等语义关系。
[Abstract]:The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or NP" are related to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for NP", and "NP" can be used as the beginning of sentence,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 or before the head or the head, "NP" ha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highlighting, indicating the scope and indicating the topic, and its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NP". It acts as adverbial or attributive; "for NP" and relative syntactic elements are treated, subjected, and isomorphic; "for NP" at the beginning of sentence has semantic relations with related syntactic elements, such as statement, action, limitation, etc.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7jjd740063) 信阳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蕊;“对于、关于、至于”的话题标记功能和篇章衔接功能[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7 唐爱华;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董晓英;三类特殊的粘着短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徐志红;话说“就是”和“就是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卉;从位移角度看介词“向、朝、对、冲”的异同[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4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谢钰;语法化和情态动词的完成形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老是”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科玛丽;现代汉语与僧伽罗语时态表达方式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沈颖青;现代汉语“V_1+V_2”状中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沈思莹;因果类关联词语的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德禄;非语言特征的衔接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张美兰;陈思羽;;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3 李琳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考察[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雷莉;汉语话题标记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期
5 邓凤民;试论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话题转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王建勤;介词“对于”的话语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1期
,本文编号:1687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8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