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的哲学梳理
本文选题:交叉学科 切入点:心理语言学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6期
【摘要】:心理语言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与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既有重叠和交叉又有其独到研究领域的新学科,重点探索人类的心智本质和结构的科学。心理语言学伴随着行为主义的衰落和认知主义的兴起而产生,分为联想派、程序派和内容派三大主流。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客体虽然是语言,但它探究的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运作过程和规律,因此,深化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需要深化对人的思维和心智的研究。
[Abstract]:Psycholinguistics has developed in recent decades. It overlaps and intersects with the study of psychology and linguistics, and has its own new research field. The science of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the human mind. With the decline of behaviorism and the rise of cognitivism, psycholinguistics is divided into associative schools. Although the object of psycholinguistics is language, it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and law of language users. To deepen the study of psycholinguistics, we need to deepen the study of human thinking and mind.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C740009)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A140)
【分类号】:H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辉;读:D.McNeill的《心理语言学:一种新的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3期
2 陈东东,何自然;心理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年02期
3 俞约法;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3期
4 贾旭杰;А.А.Леонтьев的《心理语言学原理》评介[J];外语学刊;2001年04期
5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J];现代外语;2003年01期
6 俞如珍;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发展和现状[J];山东外语教学;1994年02期
7 熊帆;Kess的《心理语言学》简介[J];当代语言学;1994年02期
8 武绪颐;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许国璋;“语言学系列”序[J];现代外语;1988年02期
10 保惠红;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满铭;;章法结构及其哲学义涵[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辜向东;;关于编纂语言学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系列词典的几点想法[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谭德姿;;语感的涵义和性质[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4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5 朱光烈;;走向“复杂”的研究和写作[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建毅;王菁华;王枞;;语言网络研究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暨脑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利红;;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新思考[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丽梅;孙海松;方武;;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9 钱冠连;;西语哲:如何被语言研究利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嘉映;日常语言与哲学[N];文汇报;2004年
2 池莉;沉下去浮上来[N];人民日报;2004年
3 华东师范大学 陈嘉映;移植词里的“中国哲学”[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袁建胜;大学科技写作教学陷困境[N];科学时报;2007年
6 李申;“外来语”和“新造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夏军;从姓氏称说看汉字的认知[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8 双弓;做梦都在翻译《摩诃婆罗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卫志强;关于语言本体的哲学运思[N];科学时报;2007年
10 袁望来;独具特色的通山民谚[N];咸宁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3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5 姜孟;语义迁移机制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郭明;篇章范畴与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婷;近二十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马骏;第二语言习得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说”新闻“传”务求通的思考[D];汕头大学;2003年
4 林璐;语篇理解与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刘倩;现代汉语口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辛敏裕;关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7 曲丽娟;语言学习中的模仿与创造[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邓萍;论有文化介入的翻译过程[D];重庆大学;2004年
9 周静;认知隐喻框架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探索[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婷;基于归因论的言语理解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1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91815.html